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建设问题及规划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2月4期   作者:程昳晖
[导读]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改革工作体系不断完善,乡村建设工作的受关注程度日渐上升
        程昳晖
        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改革工作体系不断完善,乡村建设工作的受关注程度日渐上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许多乡村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得到逐步提升,但在实际落实乡村规划建设工作中,暴露出很多问题,也因此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新时代新背景下,急需精准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目标,结合实际现状,因地制宜,在保证合理性和创新性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的规划对策,做好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五方面工作,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建设、一体化发展
        【引言】乡村振兴战略能够为乡村建设工作快速高效的开展提供重要指导和保障,首先最需解决的问题是乡村地区发展缺少规划体系支撑,要从功能结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工作做起,同时充分考虑县(乡)域人口、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发展与现实问题,弥补规划体系缺失的不足,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目标。为了能够精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内涵要求,融入“共同缔造”理念,国家政府、村集体、村民应集中力量,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在满足社会整体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凸显乡村规划与建设特色。能否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对于能否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与不平衡发展矛盾具有决定性影响,高效开展乡村规划和建设工作,是目前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本文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建设问题及解决策略入手,展开阐述,针对如何做好各项乡村振兴工作进行全面探讨。
        1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建设问题讨论
        1.1现有的城乡规划无法满足乡村建设要求
        首先在县域层面的土地规划存在时效性、超前性不足的问题。各个县乡已经出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主要就是对目前的土地利用实际状况进行了总结,也确定了城乡建设的整体用地量和各个乡镇的分配量,甚至也明确规定了用地控制规模。但是在农村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人口不断外流等多项因素的影响下,现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于当前有着强力发展诉求的乡镇基层工作者来说,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性意义。
        其次在县域城市总体规划方面较为宽泛、指向性不足,如规划内容对乡村建设缺乏指导性是其中较为显著的一项问题。即便目前已经确定了镇村空间体系、产业发展引导等内容,但是其对于县域内的乡村发展而言,仅仅停留在中心村层面上,确定了镇村人口规模和人均建设用地等多项指标。
        最后在村庄规划方面存在问题,即便弥补了城市总体规划在村庄建设中缺失引导内容,甚至也明确了乡村建设的布局模式和各项设施配备标准,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在实际结合常住人口、分等级规模配置不同公共设施期间,存在理论重于实践的问题,甚至忽视村内各项需求,这样不仅无法落实“共治”工作,还导致资源分配缺乏合理性的问题。
        1.2现有的法律法规在乡村建设中缺乏完善性
        实际上,现有的《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都非常完善,其充分发挥功能作用,也能够对乡村建设各项行为进行规范。但在实际建设工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村民自建房屋私自占用基本农田、村内设施配套不足等事项,由于行政管理主体的交叉重叠、权责不清,就会导致部门难以高效控制乡村各类建设工作。此外,还有一些乡村治理与管护工作不包含在村庄建设的范畴内,使村庄住宅建设变得非常混乱,导致镇政府与村民难以进行有效沟通,这就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在明确细节内容的基础上,展现出地方乡建特色。
        1.3村民主体在乡村建设工作中的参与度比较低
        各乡村的建设规划,实际上就是由县级或是乡镇级别的政府、相关部门发挥作用落实村庄建设规划方案编制工作。乡村建设目标、人口及用地规模、配套设施布置、产业发展引导等多项工作都非常重要,但实际各项工作并没有与村民进行有效沟通,导致村民参与乡建工作的积极性较低。在此种状况下,村庄特色极易被破坏,不仅建设需求无法满足,甚至也存在同质化发展等问题,这样会产生浪费国家资源、难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现象。
        2乡村振兴战略下解决乡村建设问题的重要策略
        2.1从战略层面出发,有效对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对于“乡村振兴”战略而言,实际上是我国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全面落实该项工作,主要是为了能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目标,从而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和全面发展[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指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项工作内容要求。在实际落实乡村建设工作时,需要明确图一所示的三项乡村振兴工作目标任务,真正做到准确把握乡村振兴内涵,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从而有效解决乡村建设中的各项问题。

        图一:乡村振兴工作目标任务示意图
        2.2从实施层面出发,分析需求并开展乡村建设规划工作
        为了能够有效解决乡村建设中的各项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勇于打破“乡村无规划、建设无秩序”等理论性方法的束缚,通过分析村民实际需求,紧紧围绕乡村实际状况,合理编制规划建设方案、统筹协调各方主体利益、突出规划作用地位等多项方式,有效提升村民参与共治活动的积极性,进而最大程度上满足乡村建设发展要求。
        3乡村振兴战略下的规划对策
        3.1确定乡村建设规划理念
        一是以乡村视角做好调研工作。将乡村社会与城市社会进行对比,能够发现其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更加显著。基于此,为了能够做好乡村建设规划工作,就要站在乡村人的角度全面看待各项问题。在走进乡村之后,能够从乡村内部看待各类事物,在真正理解乡村文化传统、了解乡村社会结构、明确村内环境各项资源状况的基础上,就能够精准的找到乡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项不足,进而为后续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规划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二是以城乡融合统筹理念为主。“一体化”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城乡要素处于双向流动状况。因此,在实际开展乡村建设规划规划工作期间,就要从整体出发,做好城乡各类要素统筹管控工作,要对人口规模、用地布局、用地需求等多项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三是以多规协调统一理念为主。要求现有的土地总体规划、村庄布点规划、市政设施规划等,都处于协调统一的状态,进而从乡村层面出发,保证全方位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工作。
        3.2合理设计乡村建设规划技术路线
        为了能够为乡村建设规划技术路线设计工作,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就要进入乡村内部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以此来搜集乡村建设发展的实际问题方面的各项信息。如将县域总体规划作为上位规划主线、细致分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布点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方案,并将其作为核心依托;始终保证各类规划具有统一协调性,如图二所示,有效提取乡村内部人口、建设用地、产业布局等各个方面的有效要素。在此期间,做好总结工作,明确规划定位和思路,从而形成县乡统筹指引机制,为后续顺利开展村庄建设规划技术线路设计工作提供保障。

        图二:村庄建设规划技术路线示意图
        3.3准确落实乡村建设规划创新工作
        一是深入农村。目前的乡村建设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与村民沟通存在难度、规划建设与需求存在错位问题等,为了能够防止这些问题对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造成影响,就要深入农村。农村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乡村环境、提升村民幸福指数等工作,都需要真实有效的资料作为支撑,以此来帮助乡村建设规划人员高效工作创造条件。与此同时,始终都要以“乡村人”的角度,来总结和各项问题。
        二是全域统筹。首先做好人口分解工作,各个村庄在建设规划过程中,需要全面结合总体规划内容,来确定镇域人口总数、乡镇等级体系。总人口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镇区和周围区域的辐射影响,这样就会有很多的人从村庄迁移出来[2]。在明确人口数量之后,还要为其配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其次正确引导村庄发展,在此期间不仅需要村庄人口的集聚,同时也要高效利用建设用地和资源,防止产生浪费等问题;显著展现出农村特有的乡土风情,在尊重村民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做好原始文化保护工作。在对村庄特色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和确定之后,就要制定的发展目标。如可以将旅游业作为核心发展产业,在创设良好生态环境同时,发展养生养老富硒产业。
        三是多规合一。主要就是为了能够打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乡村,这就要将多规融合并进行统一,通过运用一个规划管理方案,对全局的各项要素进行合理管控。在此基础上,真正做到与县乡土地利用规划融合、与县域乡村建设规划融合、与其他多个不同方面的规划进行融合。对于各个方面的规划工作而言,都要做到上下衔接,在保证规划建设具备有效性的基础上,精准展现出乡村整体风貌。“多规合一”理念,与村庄建设规划工作进行全面结合,不仅有助于形成具有一致性的目标,甚至也能将各项规划建设工作落实到实处。
        结语
        总之,通过细致分析,发现存在城乡规划无法满足乡村建设要求、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村民主体乡村建设工作参与度低等问题急需解决,这就要通过落实确定乡村建设规划理念、合理设计乡村建设规划技术路线、准确落实乡村建设规划创新工作等多种方式,做好乡村建设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坚持“村民主体、激发动力”这项原则,在明确村民需求的基础上,明确具体的顺序和标准,从而使村民发挥主体作用。对于村民而言,要在此期间全面掌握自己实际生活的区域,提出真实的诉求,为后续准确落实规划工作提供新思路。乡村振兴战略下着重开展乡村建设工作,在做好各项规划工作的同时,为后续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提供保障,从而提升社会整体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史瑶.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X市Y村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04):234-235.
        [2]李强,杨丛丛.乡村振兴战略下特色小镇建设的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9,21(04):24-29.
        [3]吴梦兰,盛典,许昊旻.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为例[J].全国流通经济,2020(11):114-116.
        [4]蔡竹君.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建设问题及规划对策——以考坑村庄建设规划为例[C].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8乡村规划).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9:1215-1227.
        [5]李强,杨丛丛.乡村振兴战略下特色小镇建设的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9,21(04):24-29.
        [6]杨瑞强.村庄规划整治问题及对策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8(19):2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