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玮华 蒋伶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南京市,211800
【摘要】城市生活性街道的“拆违”,街道拆违后不仅会面临诸如城市土地再开发、空间再利用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同时还要考虑街道两侧违法建设拆除后,街道空间活力重塑、街道安全性的提升和原有社会网络的延续。本文尝试从居民感知的角度来研究“城市拆违”对街道空间活力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并运用SD法从不同的方面分析生活性街道拆违前后活力等方面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提升与改进建议。
【关键词】居民感知;生活性街道;街道空间活力;影响效应
1 引言
目前,城市生活性街道两侧的违章建设往往存在年代已久,已经被社区认同,甚至已成为社会生活网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来说,拆除这些“违章建设”会对现状已经形成的社会网络造成破坏。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趋近稳定,城市更新的工作也广泛开展,部分城市在更新过程中,采用了“一刀切”的更新手法,造成“千城一面”的城市面貌,所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规划工作者将目光聚焦于“城市多样性”思想之上,简·雅各布斯提出“多样性是大城市的天性”,而生活性街道在城市各个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功能维度来看,生活性道路区别于主要交通干道与通行性道路,呈现复杂的功能性;从空间维度来看,随着居民需求的变化,其空间也随着发展变化,呈现多元性;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来看,生活性街道更具有活力,是城市居民社交网络的交汇点。大部分生活性道路中街边店在现实生活中承载着居民生活的功能性,更是一种强烈的记忆归属和生活氛围。因此,如何在城市生活性街道两侧“拆违”过程中注重对原来社会网络的保留,如何在“拆违”之后使街道之前活力得到延续,是“拆违”之后缓解社会矛盾的关键,对城市生活性街道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城市生活性街道的拆违现状
2.1 城市生活性街道概况及其发展
(1)城市生活性街道基本概况
街道通常为“街”和“道”的合成,通常是由各式连续建筑所围合并承载基础设施功能的通行性空间,城市中的街道可通过其使用功能的不同,而分为三种类型,即交通性道路、步行商业街以及生活性街道。其中生活性街道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通行性空间,对于人们的影响程度最大。一般来说,生活性街道是指满足各地区生产生活与日常活动需要的街道,其交通量不大,街道宽度较窄,街道上车辆类型较复杂,行人较多,两侧建筑多为住宅的街道,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老城区内两侧居住用地的底层住宅部分会发展成商业功能,形成街道商业。生活性街道是城市生活的主要发生地,反映的城市内部最真实的一面。
2.1.3 城市生活性街道的特征
有活力的街道。城市生活性街道因其沿街功能的多样性从而会产生各式各样的街道活动,带着不同出行目的人们在街道中闲谈、行走,或是进行购物、娱乐,这些活动交织成一张街道活力网,使街道充满活力。
相对安全的街道。正如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所说,一条城市街道想要在陌生人多的时候能确保安全,必须要有一些眼睛盯着街道,街道上必须总有行人,这样既可以增添看着街面的眼睛的数量,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从楼里往街上看[1]。从居民的感知视角来看街道的安全性,城市生活性街道因为虽然没有完整系统的安保措施,且外部人群一般也可以进入,但是两侧的商店和其他公共场所为生活性街道提供了一定的界限感,可以作为“街面的眼睛”来感知陌生外来人口的进入,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来维护街道的安全性。首先,这些公共场所作为生活性街道中人群集聚程度最高的空间,赋予了人行道除通行外社会交往的功能。其次,生活性街道本身没有多少吸引力,但商业的分布可以使其拥有很多行人,变得人来人往;第三,沿街店铺的店主本身就是街道和平与秩序的坚决支持者,他们是最有用的街道监视者,生活性街道两侧店铺数量足够多,在某种程度上则相对安全。
2.2 城市生活性街道的拆违
(1)“城市大拆违”相关背景
现状城市生活性街道拆违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街道两侧用地功能非法转变。在一些主要的生活性街道空间存在着公共及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为满足生活的日常需求而擅自将住宅底层改为商业用途;②街道环境质量因违建而变差。违章建筑使原本干净整洁的街道,充满各种污染;③街道内道路交通因违建而不便。违法建筑占用部分人行道,在上下班高峰期,道路出现交通拥堵现象,行人、自行车、机动车混处在一个道路上,存在安全隐患。
(2)城市生活性街道违建原因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由于在上位规划和相关规划中,对城市生活性街道及其周边的功能结构上,并未合理的规划布置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加上老城区内大型的商业综合体较少,部分违章建筑如街边商铺等因此产生。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老城区的生活性街道存在设施老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来自不同消费群体和不同文化层次的不同需求导向下,为了生活的便利,部分老城区住宅楼的底楼开始转换为底商,并占用部分人行道,形成违章建筑。
3 居民感知视角下安顺路街道拆违评价分析
3.1 相关研究理论及方法
本文主要从居民视角出发来探究在生活性街道拆违前后多种感知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来分析拆违前生活性街道空间活力的变化趋势。本文最终选取了上海市老旧小区众多,具有典型生活性街道特征的上海安顺路为研究案例。调研发现安顺路街道两侧街边店中确实有很大一部分存在违建、占用人行道等问题,2018年8月安顺路街道进行了拆违行动,这个位于大上海老城区的寻常街道和与它共生十几年甚至二十年的街边店,与周边的居民和以店为生的街边店店主正式告别。
.png)
图1 安顺路现状拆违照片
本文调研从两个感知视角进行开展:一是从居民(街道)使用者的视角处出发,人群选择包括街道两侧的个体经营者和本地居民等,利用现场踏勘,访谈来了解他们对拆迁前后街道空间活力以及其变化的主观感受;二是从街道的空间与功能维度的视角,即街道实际反映的基本信息,包括街道两侧服务功能空间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服务设施的种类与数量等。主要选取的调查方法为街道居民问卷调查法和街道实地勘察法等。总计发放问卷48份,问卷的发放均衡地覆盖了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人群,然后基于问卷数据统计的基础上,研究运用SD法,利用量化的数据分析,对拆违前后的街道空间活力影响效应做出一个较为科学全面的评价。
3.2 拆违前后安顺路街道活力评价分析
通过相关文献研究和实地踏勘,笔者分别从居民和街道的不同视角,分析并筛选出多个与街道空间活力呈现密切相关的因子,即街道热闹程度、安全性、环境状态、便民性(能否满足日常需求)、行人数量、设施完善程度、空间多样化程度和业态种类多样化程度,来量化评价安顺路街道拆违前后的活力度的变化。每个因子均由两个意思相反的词组成,8个因子分别对应8组形容词:街道氛围热闹——街道氛围冷清、街道较安全——街道较不安全、街道较干净——街道较不干净、街道能满足日常需求——街道不能满足日常需求、街道行人数量较多——街道行人数量较少、 街道服务设施齐全——街道服务设施欠缺、街道活动空间种类多样——街道活动空间种类较少、街道业态多样——街道业态单一。
为了能够真实客观反映拆违前后街道状况且可以使调研人群能够比较直观且准确的评价,本文设置了差、较差、一般、较好、好的5级评价等级,并分别进行赋值,即-2、-1、0、1、2。由被访问者主观对街道拆违前后的各项活力因子进行打分评价,将问卷的数据结果进行汇总分析,量化安顺路街道各项因子的评价分值结果(见表1),最后依据数据结果来绘制出安顺路街道的SD折线图,来反映相应的活力程度变化(见图2和图3)。
.png)
为了直观反映拆违前后街道各因子变化趋势,绘制活力评价折线图(见图4),可以明显发现拆违前街道各活力因子评分整体呈现一个较好的状态,均在±0水平线以上,整体活力度较好。拆违后街道各活力评价因子在不同程度上都呈现下降的趋势,部分因子降到了±0水平线以下,不难发现街道整体活力程度受到一定的影响,其中街道热闹程度和街道业态的丰富程度得分下降趋势最为明显,受到影响较大。
.png)
图4 拆违前后街道活力评价对比折线图
3.3 安顺路生活性街道拆违的影响效应分析
(1)街道行人与功能业态减少
从街道活动人数来看,随着拆违过后街道相应的活力点减少,缺乏相应的活动项目与交流空间,导致街道的活力度下降,街道的活动人数大大减少;
街道拆违过后,街道内空间的多样性有所减少,即原本供行人和居民活动交流的场所减少,街道两侧的功能变得单一,大部分街道只剩下单一的通行功能,街道内行人步行流线也变得简单且单一,缩短其在街道驻留时间。另外,老城区因其人口与用地高度集中,存在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失衡的现象,而拆违会导致街道两侧依据居民需求自然形成的功能业态消失,街道的功能性下降。
(2)街道人文与生态环境变差
从舒适性来看,拆违势必会造成街道环境的下降,拆违意味着施工,对原有街道自然生长的环境来讲,不仅仅使原有生态环境变得混杂,街道立面的整修势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其人文环境也会随着拆违的过程破坏殆尽,伴随着拆违还会产生原有的社交网络的割裂,街坊交互空间的消失等一系列问题,以上种种均导致生活性街道的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同步在变差。
(3)街道安全性降低
从居民感知的角度来看,拆违过后的街道功能性降低,导致使用街道的行人减少,且原来连片存在的街边店铺被住区高墙所取代,夜间的街道变得冷清,没有店铺的灯光和人们的喧嚣声也在一定程度上也使街道居民少了些安全感,降低了街道活力的同时,部分存在的安全盲区导致街道的安全性降低。
4 拆违后生活性街道空间活力提升策略
4.1 提升街道空间的多样性
拆违后生活性街道的活力会受到一定影响,需要规划塑造一些积极界面或场所来增加街道对人的吸引力,可以让公众进入以产生必要或偶发性活动,增加人在街道的驻留时间。街道不应仅仅为简单通行活动而设置,拆违后街道以交通通行功能为主,需要设置良好的可停留空间来增加行人的驻留时间。另外,良好的街道停留空间可以使日常的街道生活更具人情味,街道上可停留的空间越多、质量越好,吸引的人就会越多(但活动量要在街道的最大承受范围内),街道活力也就越充足。 同时也要注重街道的尺度和业态多样性,鼓励中小规模商业零售、餐饮、文化、社区服务等业态合法合理的配置。
4.2 丰富街道的人文生活
街道拆违后,街道内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会受到环境影响,街道整体人气不足,因此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街道的活力度降低。因而生活性街道拆违后应该合理增设供行人和居民交流的公共空间,可由街道居委会定期组织街道文化活动,丰富街道居民的人文生活,修复因拆违而被割裂的原有街道居民社交网络,促进街道居民社会交往及人际关系改善,以文化活动为关键来激发拆违后生活性街道的空间活力。
4.3 提升街道的自然监控力
一个充满活力的街道,往往有着多样化的街道功能与足够数量的行人,街道两侧布置足够数量的商业或其他公共场所,使店主和往来的行人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来维护人行道的安全。之前街道两侧的商业店铺可以给居民和行人在生活上带来很多的便利,提升街道活力的同时还能提高街道的安全水平。因此,街道拆违后应科学合理的组织街道两侧业态分布,注重提升街道的自然监控力,在提升街道活力的同时提高街道的安全性。
5 结语
生活性街道是城市交通与生活功能的载体,因此拆违后生活性街道的空间活力恢复至关重要。本文以上海市安顺路生活性街道为例,利用SD法,分别从人的视角和街道的视角对拆违前后的街道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从评价结果来看,拆违前后生活性街道的空间活力存在较大的变化,拆违前的生活性街道的空间活力明显高于拆违后的生活性街道,整体空间活力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从单个因子的活力程度来看,拆违前后,街道热闹程度和街道业态丰富程度的变化较大,拆违之后将原有街道丰富的业态分布,逐渐转向单一化,街道的生活性功能由于两侧围墙的建立,正在一步退化走向衰亡,原来具有生活烟火气息的街道,逐渐向单一交通功能的街道转变。单一整齐但缺少人情味的生活性街道,割裂了原有的社交网络,很明显其违背了“拆违”的初衷。因此在文章最后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塑造有吸引力的街道界面、设置良好的可停留空间、合理组织街道人车交通、丰富街道的人文生活、提升街道的自然监控力等策略来恢复其空间活力,修复断裂的社交网络,让拆违后的街道“活”起来。
作者简介:李玮华,女,汉族,籍贯辽宁鞍山,学历: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设计,单位:南京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