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秀美
广西地坤土地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广西 南宁 530000
摘要:信息技术应用于土地整治工程中,能够有效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我国土地资源方面的压力。本文分析土地整治工程中的信息技术,并探讨其在土地整治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展望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促进土地整治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土地整治工程;应用;展望
土地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我国的人口数量较多,国内的土地资源较为紧张。早期阶段,我国耕地数量锐减,建设用地逐渐占领耕地,农业用地百分比严重降低,很容易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政府应对“经济发展”和“居住”问题,始终保证一定的耕地红线,是当前需要政府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需要对土地进行合理的整治,有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土地的产出率,从而强化土地节约应用,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布局,使城市和农村的建设用地得以合理应用,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建设绿色生态的文明城市。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土地整治工程中,从而实现土地整治工程的信息化。
1.土地整治工程中的信息技术
1.1GPS-RTK 测绘技术
GPS-RTK技术作为一种在现代社会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一般通过对载波相位观察值进行全面定位,再通过GPS接收机进行无线电信息接收,从而实现基准站点和流动站点之间的测绘,提高测绘数值的精度。GPS-RTK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一般在已经建立好的坐标点上设置基准站,再通过电台和流动站进行联系,从而存储下流动站传输过程中的载波观测信号,通过相关数据计算出空间坐标的相关数据,再进行相关转换出坐标系统及投影参数等,从而得出被测物体的三维空间坐标数据。GPS-RTK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土地整治工程中,特别是地形图测绘的早期阶段[1]。
1.2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定位的范围一般覆盖全球,并由全球的卫星组成系统,可以从地球上空的任意时刻任一位点观测到4颗卫星,用户通过个人使用的相关仪器获得由卫星发布的相关信息,并对观测点的相关数据进行采集,从而实现卫星系统的导航和定位功能。全球定位系统应用于土地整治工程中,能够为项目建设规划提供精确的定位数据,并提高施工的精确性,进行定点验收,大大提高了项目施工建设地形测绘、测量工程的效率。
1.3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一般包括统计学、测绘学和地理科学等内容,通过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相结合,从而有效划分地理信息,进行高效的分级管理。系统能够有效的采集、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并进行系统性的建模,能够解决建设规划存在的一些问题,应用于土地整治工程中,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合理规划土地空间布局,提高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和效率。
1.4 RS技术
RS技术是建立在航空摄影的发展基础上的,作为一种不通过接触物体进行远距离测量的技术,能够接收被测物体表面反射回来的相关数据信息,并将这些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从而制成相应的遥感影像,能够帮助从事农业项目的相关工作者对被测物体进行远距离观测。由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存在一定的压力,需要全面监控当前土地资源的使用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优化农业用地的规划方案,尽量保证农业用地的规模不能低于红线,加强信息技术的使用对合理开发农业用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
2.信息技术应用于土地整治工程中
2.1早期勘测阶段
在土地整治工程的早期阶段,需要对项目开展的施工现场进行科学合理的勘测,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内容等方面,采取的方式一般包括座谈会、走访、查资料等,能对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环境勘测过程中,如:遥感影像数据,能够帮助勘测人员获取整治地区的相关信息,如:地形地貌。或者通过GIS技术形成的地形图,再使用Arcgis的相关功能叠加地形图和影像图,从而在勘测地点的周边找到图纸上的每个图斑的具体位置,从而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为了保证线性工程设计和项目区边界设计的精确性,需要通过GPS对地物相关位置的信息进行精确定位。勘测完整治的相关区域后,需要将GPS设备获得的数据存入数据库中,再通过GIS对该区域进行合理的规划。采用地理信息技术的土地整治工程,能够有效提高相关数据的精确性,也大大减少了勘测数据采集花费的时间和任务量。
2.2评估阶段
土地评估能够有效保护土地资源的规划和使用,也能够对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进行深入的挖掘。在土地资源的评估阶段,对土地的相关信息进行精确、全面的把控,注重对土地形态、变化的调查,加大对土地资源规划的管理力度,熟练掌握土地的实际情况和相关规律。采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把控土地的地形地貌,并深入了解整治土地区域范围的环境情况。建立在土地区域及其周边环境区域的生态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土地评估阶段的效率,从而保证土地整治工作的有效性。
2.3环境监测阶段
土地环境的质量直接与农业产品的质量、安全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人类的生命健康也产生直接的影响。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土地整治工作中,能够快速对土地质量进行监测,简化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流程。对于污染土地环境的相关因素及其含量进行深入了解,采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对土地环境、采集的位点进行观察,能够实时动态监测土地环境存在的沙化、盐碱化等问题。
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有效监测土地环境的各种参数,如:温度、湿度等,将监测得到的相关数据传输到相关处理分析中心,方便分析人员能够快速、及时获取数据[3]。
2.4规划阶段
在土地整治的过程中,需要对设计材料进行编制、施工和变更,一般涉及大量的图件、指标和布局等相关数据,需要按照一定的要求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GIS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项目规划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高效的查询、存储效果,在土地整治的过程中,一般包括建立信息数据库、计算土地整治的任务量、实现对整治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以及对土地整治相关影响因素的评价。在土地整治工程的规划阶段,规划的比例要求一般为1:2000,需要借助GPS设备以及RTK技术对工程的相应位点进行精确测量和布设,从而获得整治区域的相关水域、地形、地貌等数据信息,从而合理开展土地整治工作。通过信息技术形成的数据库能够实时监督和全面管理土地整治工作[4]。
2.5实施阶段
根据土地整治工作中不同的内容,一般将这项工作划分为农田水利工程、土地平整工程以及防护工程等。借助地理信息技术对项目规划过程中涉及的相关信息进行合理分析,需要保证土地整治后期的相关参数符合政府部门的技术标准,如:平整度、道路标准等。在项目的实施阶段,需要对实施早期阶段和后期阶段的野外数据采集工作获取的信息以及通过RS技术获取的资料进行处理,并精确复核施工单位的线性工程,如:新改建的沟渠、道路工程量等。通过DEM进行辅助计算,能够对整治区域内的相应地块在设计方面和施工方面需要挖填的方量进行精确计算,并复核施工单位的填挖方量。
2.6后期管护阶段
在正式开展土地整治工程之前,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采集具体环节需要的相关信息,并对其进行妥善保管,在处理过程进行合理分析,从而保证土地整治工作的可行性,从而支持土地整治工作的顺利实行。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土地整治工作,需要对现有的土地整治工作进行转变,使土地整治的管理工作走向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就目前的土地整治工程的管理工作而言,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还较低。将每个环节收集的信息和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比对时,能够有效提高整治工程的监测效率和监管质量[5]。
3.信息技术在土地整治工程中的应用展望
3.1建立土地整治信息系统
土地整治信息系统由于存在海量的数据、繁多的种类、结构较为复杂,能够服务于多个部门。至于土地整治工作,一般需要涉及多门学科知识,包括农田水利、系统工程和土地管理等方面,在这个基础上,采用数学模型、物理方式建立完善的土地整治信息库。宁夏地区已经建立对土地整治工作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的系统,该系统一般采用Oracle存储的相关数据,从而推动宁夏土地整治工作实现信息化,由传统的土地整治管理模式转化为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模式。
3.2加大土地整治的跟踪管理力度
由于土地整治工程是一项系统性、为期较长的工程,在早期开发需要投入和管理处于连续的状态,需要保证肥力和地力处于较为成熟的状态,从而促进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加大对耕地质量和数量的建设工作的管理力度,从而有效保障耕地两项参数处于良好的状态。将耕地的利用结合荒废用地的治理结合起来,从而有效提高耕地的整体治理,促进土地整治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推动土地产出率和供给能力的提高,确保该区域耕地总量实现动态平衡。对农业用地进行科学规划是确保耕地总量保持动态性平衡的关键,加强耕地的保护,必须始终坚持“农林牧园”适用性原则。重庆市地区土质结构多样化,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对农业用地的规划途径不需要仅仅增加耕地面积,而是需要对整治后的用地按照不同的用途进行分配,不能全部作为耕地。RS技术能够获取整治区域的相关地物要素,从而对其进行远距离实时监测,掌握整治后的土地情况。而通过遥感图像能够了解土地的肥力,从而确保土地整治后期的耕地质量。
3.3 3D分析功能与可视化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土地整治工作采用的规划设计技术仅仅只能从二维层面,对点、线、面进行设计,没有将各自的功能和特点充分表现出来。传统的二维规划设计在规划成果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利于数据分析人员得出直观的分析结果。采用GIS技术能够对整治区域的地形地貌进行可视化处理,将遥感图像和DEM模型相互叠加,从而获得该区域的三维图像,从而直接展示该区域的地形地貌、坡度坡向以及基础设施分布情况等。借助ArcScene的可视化飞行技术则能从不同的角度对被测区域进行动态化、直观性的观察,并在模拟环境中进行查询和操作。国内的相关研究人员已经将三维GIS的理念转化为实践成果,能够对土地整治工作进行可视化处理,通过采集的数据和SD技术进行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并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分析操作,从而直观展示整治工程的实际利用情况[6]。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之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也逐渐融入各行各业的实际应用中,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时间和任务量。但是,对于实际操作的人员具有一定的要求,需要确保相关的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水平。采用信息技术的土地整治工程,能够使土地更加平整化,数据处理分析结果更加精确化,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土地整治工作将进一步走向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林翠萍.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20(05):239.
[2]孙周亭.基于GIS与RS信息技术在农业土地整治工程中的应用与研究[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12):144-145.
[3]程杰.信息技术在土地整治工程中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24):56-57.
[4]董洁.探讨信息技术在土地测绘工程中的应用[J].决策探索(中),2020(06):91.
[5]杨志平.土地整治工程信息化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山西农经,2020(17):135-136.
[6]黄勇,何亭亭.地理信息技术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及发展[J].农业工程,2018,8(04):8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