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静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雅安医院 四川 雅安 625000
摘 要:
目的 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低血压的预防及康复护理对策。方法 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依据抽取患者的先后入院顺序进行编号1~80,随机数字法抽取40例为对照组,余下4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治疗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治疗过程中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低血压发生情况、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发生低血压1例、占2.50%,对照组发生低血压8例、占20.00%。观察组患者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35, P=0.013<0.05)。9例患者的平均低血压发生时间为(3.2±0.3)h,其中6例发生时间位于维持性血液透析的3~4 h之间,占66.67%。观察组患者不满意1例,满意39例,满意度为97.50%;对照组患者不满意6例,满意34例,满意度为85.00%。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14, P=0.048<0.05)。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期间低血压病症较为常见,且在血液透析至3~4 h时发病率最高,落实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和康复护理对策能够显著降低低血压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危害,值得推荐。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低血压; 预防; 康复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20年2月~2020年10月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0例,依据抽取患者的先后入院顺序进行编号1~80,随机数字法抽取40例为对照组,余下4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18~84岁,平均年龄(52.3±11.6)岁。观察组患者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19~82岁,平均年龄(51.8±11.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治疗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治疗过程中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2.1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中低血压的预防护理措施
1.2.1.1实时病情监测
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期间需要做到实时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一般情况下需要每小时测定患者的血压和脉搏1次,当患者血压变化明显时,护理人员要积极询问患者是否产生不适感,并增加患者血压、脉搏的测量频率,力争在患者出现低血压不良症状前做到护理干预。老年患者在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时,由于其自身反应能力较差,低血压症状表现不够典型,护理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护理管理,主动巡视积极询问患者感受。巡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注意监检查管路及针头的连接情况,避免因针头脱出或者管路连接异常导致低血压发生。
1.2.1.2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
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前需要对所有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告知患者低血压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中的危害,增强患者的重视度,同时告知患者低血压的常见诱发因素及病症表现,让患者能够在低血压发生的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将信息反馈给临床医师及护理人员,使得低血压并发症在发生前或者发生后得到有效控制。
测量血压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中的重要环节,一方面要帮助患者认识到测量血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需要传授给患者正确的测血压方法,让患者可以在测量血压时摆放正确的体位,从而提高血压测量效率和准确性。
1.2.1.3低血压的预防护理
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中低血压的出现与多种因素相关,血液透析治疗前服用降压药、透析期间体重增长多,干体重变化,透析中进食等均属于其诱发因素,护理人员需要积极进行控制。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前,如护理人员干预需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避免其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前服用降压药物,可以将降压药物带至血液透析室内,根据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决定是否服用降压药物。如患者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期间出现活动性出血症状,护理人员要及时作出反应,减少肝素的使用量或者使用无肝素透析,来减少出血量稳定患者血压。年龄较大的患者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出现低血压症状的概率更高,护理人员要加以重视,加强对这类患者的护理。低血压发生前往往会出现多种先兆症状,如视物模糊、心悸、胸闷、头晕、恶心等,部分情况严重的患者会出现突发意识丧失,护理人员要充分把握这些低血压先兆症状,在这些症状发生的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干预对策进行控制,减少低血压并发症的出现。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对比两组患者的低血压发生情况
低血压判定标准: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期间,收缩压下降>2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者平均动脉压下降>10 mm Hg,主要症状表现为打哈欠、胸闷、头晕等。
1.3.2 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
借助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患者对不同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满意度调查问卷的最终审核得分≥60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低血压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发生低血压1例、占2.50%,对照组发生低血压8例、占20.00%。观察组患者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135,P=0.013<0.05)。9例患者的平均低血压发生时间为(3.2±0.3)h,其中6例发生时间位于维持性血液透析的3~4 h之间,占66.67%。
2.2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不满意1例,满意39例,满意度为97.50%;对照组患者不满意6例,满意34例,满意度为85.00%。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14,P=0.048<0.05)。
3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中低血压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症状表现随着患者个体差异而改变,难以有效把握。作为护理工作人员,一定要掌握低血压的各类诱发因素及特异性病症表现,通过开展健康宣教、做好日常护理的方法加以预防,如低血压并发症已经发生,则需立即落实康复护理对策来减轻低血压的危害,为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期间低血压病症较为常见,且在血液透析至3~4 h时发病率最高,落实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和康复护理对策能够显著降低低血压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危害,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 祁云丽.维持性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养生保健指南, 2017(8):204.
[2]年素娟.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糖尿病肾病患者透析中低血压的研究进展.浙江医学, 2017, 78(3):12.
[3] 闫晶,张瑞瑞,罗秋菊.维持性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今日健康, 2015, 7(6):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