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茜文
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 重庆 ,402260
[摘要]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于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有效率和心功能。结果 ①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0.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0.0%,P<0.05;②观察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预见性护理可改善治疗效果,改善其心功能,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R 473
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危重、发病急骤,经常伴发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严重的还会导致患者心衰。临床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时,必须仔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从而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争分夺秒地抢救患者生命[1]。为探究预见性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①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2]。②患者均为发病8小时内入院;持续严重胸痛30分钟以上;心电图至少两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幅度超过0.2mv。③知晓研究方案,自愿参与。④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合并精神疾病、严重脏器疾病、恶性肿瘤等情况。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45-79岁,平均(56.3±1.5)岁;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44-79岁,平均(55.3±1.3)岁,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接受预见性护理:第一,预见性高危时段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高危时段为9点 至12点,一般在17点至次日凌晨4点的发病率比较低。故而,护理人员必须加强高危时段的预见性护理,尤其是在9点至12点,加强病房巡视、警惕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24小时动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每隔15分钟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等指标。第二,预见性心理护理。心理护理直接关系到患者预后,等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患者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指导。告知患者急性心肌梗心律失常发病机制、治疗方式、注意事项等内容,多查房、多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内心想法和顾虑,告知患者保持心态平和对改善预后的重要作用,引导患者通过听音乐、看电视等方式保持平静的心态,定期观察患者表现,掌握患者情绪状态,并在患者出现情绪波动时及时进行干预。第三,预见性用药护理。用药前确保用药安全,严格实施核对制度,护理人员核对瓶签、遗嘱、患者姓名,护理人员与患者或患者家属一起核对用药信息,核对患者姓名、药品名等信息,双人核查无误后再用药。穿刺时使用粗、直、弹性好的血管,指导患者取舒适体位,尽量一次穿刺成功。输液中密切观察患者状态、穿刺处状态、药物输注情况,提前做好抢救准备工作,预防意外事件发生。
1.2.2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用药指导等。
1.3 观察指标
1.3.1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显效:患者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心功能恢复良好;有效:患者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心功能好转,心律失常复发率显著降低。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3]。
1.3.2 比较两组心功能情况 1级:患者体力活动正常、不受限制,各项活动不引起胸闷、心悸等心功能不全症状。2级:患者体力活动会受到轻微限制,一般性活动可导致患者呼吸困难、乏力、心悸。3级: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到限制,进行轻微活动就可导致患者呼吸困难、心悸以及乏力等症状。4级:患者体力活动受到严重限制,不能从事任何活动,在休息中也会出现心衰等各种体征。5级:患者病症十分严重[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综合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分析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0.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70.0%,P<0.05。见表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病情危急、疾病进展速度快,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后果。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对临床护理提出了一定标准,护理人员不但要做好各项常规护理工作,还要对患者潜在的风险进行预见,并提前制定预防措施,提前规避各种风险,促进患者的安全康复。
预见性护理是新兴的护理理念,是指护理人员根据医学理论、护理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以及患者的症状体征,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危险问题进行提前预判,并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来减少意外情况的护理方法[5]。预见性护理主张“预防比治疗更重要”这一理念,强调护理人员早期干预、主动干预,警惕患者的潜在危险因素,并针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改善患者预后。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对观察组实施了预见性护理,提前对患者有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生理问题、饮食问题进行判断,并在心理护理、饮食管理、健康宣教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最大化地减轻问题的危害。通过本文研究证实,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心功能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预见性护理的重要性。
综上,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预见性护理可提升治疗效果,改善其生活能力和心功能,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燕青.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3):370-371.
[2] 王华友.超敏肌钙蛋白Ⅰ在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塞诊断的应用分析[J].四川解剖学杂志,2020,0(1):144-145.
[3] 邓雁.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的应用意义探析[J].全科口腔医学杂志(电子版),2019,6(11):83-83.
[4] 夏云丹.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18):140-141.
[5] 伍珺,杨海燕.预见性护理在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急性肾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8,25(3):275-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