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祺媛
河南省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 儿科 河南 郑州 471000
摘要:目的:分析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因素,实施针对性防范措施的主要作用。方法 :本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于2019年4月-2020年6月,科室实施安全因素防范管理措施,将之前在我院住院的50例患儿纳入研究,5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不安全事件发生例数。结果 :两组患儿的不安全事件发生例数P<0.05。实验组患儿的护理安全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儿科重症监护室当中,采用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可以减少儿科患儿不安全事件的发生风险,有助于减少由于不安全事件导致的医患纠纷。
关键词:儿科重症监护室;护理安全;医患纠纷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是急危重症患儿救治的重要科室,也是护理安全管理最为关键的科室,由于儿科患者年纪较小、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加上患儿病情危重,安全管理能力欠缺,住院期间坠床、非计划性拔管的事件具有较高的发生风险,需要护理人员在工作当中,更多的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根据既往的研究结论,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护理工作中极易出现压疮、药物外渗等不安全事件,影响患儿的治疗费用,甚至导致患儿长期的人身损害,这些不良事件的发生往往容易成为医患纠纷的导火索。为了减少由于不安全事件引起的医疗纠纷,我院逐步探索新型管理模式,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重点对重症监护室的患儿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并且采取了具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实践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研究情况进行介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9年4月-2020年6月,本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100例患儿接受本次研究,随机选取实施安全因素管理前收治的50例患儿为对照组,50例实验组患儿接受安全管理措施。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5:25,年龄在3个月至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17±0.54)岁;实验组男女比例为28:22,年龄基本等同于对照组,平均年龄为(3.32±0.64)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 P>0.05,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过程已经如实告知家长,并并且所有患儿家长均为签字同意参与研究。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了本次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按照传统模式进行护理安全管理,实验组患儿采用如下安全管理措施:组建安全因素分析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组长每周进行组内分析会议,组内成员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进行集中上报,并且讨论应对方法,及时排除危险因素,压疮、意外拔除气管插管、药物外渗等在儿科重症监护室比较常见,针对以上因素制定防范措施为以下几点:根据患儿的年龄和特点,基于安全管理措施,年龄较小的患儿坠床风险较高,设置床挡,必要时使用约束带进行适当约束。为了避免药物外渗现象的发生,进一步提升护理人员的穿刺水平以及病情观察能力,发现穿刺点出现红肿等异常情况时,及时启动应急处理措施。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技能,定期组织培训,主要使用深静脉穿刺针,避免反复的静脉穿刺,根据不同的药物性质选择合适的输注方式,在输注液体时,做好观察工作。避免出现药物外渗现象。在护理工作中,保证患儿的管道处于安全位置、管道顺畅,对于气管插管、胃管的长度进行及时测量。加强护理人员的抢救能力,例如:对于出现窒息的患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合适的吸痰深度和压力,以此保证患儿呼吸道顺畅;对于出现误吸现象患儿,应抬高床头,将角度控制在30°左右,设置专人看护。保持床单保持清洁、干燥,,合理使用充气床垫、硅胶垫等预防压疮。此外,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定期分享自己的安全管理经验,建立互帮互助,彼此学习的良好氛围。对两组患儿的不安全事件发生例数进行比较。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的不良事件发生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所获数据输入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等级资料用频数来表示,两组间采用z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住院期间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例数比较
3.讨论
儿科患者自身防御能力相对较差,对安全管理方面,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特别是年龄小的患儿,由于儿童心理的特点和疾病的影响,患儿自身容易做出危险的行为,例如:拔管、坠床等。因此在护理期间需要重视安全因素分析,定期排查重症监护室内可能影响患儿安全的因素,并且不断开发出加强安全护理的措施。一旦发生拔管、渗液或者坠床的现象,直接会导致患儿家长的强烈不满。本科室在实施安全事件防范措施过程中,主要分析以往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加强基础护理、注意护理人员综合能力提升、加强学习以及加强对护理人员应变能力培养。笔者认为,良好的工作范围和管理制度,是影响患儿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工作中时常反思安全管理的内容,有助于护理人员在安全方面提起重视。患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差,护理工作需要更加谨慎,同时现在的家长对患儿的住院期间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因素更加需要护理人员在患儿的护理安全上警钟长鸣。
综上所述,对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内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并且付诸实践,同时,建立良好的培训和经验总结的机制,可有效降低重症监护室患儿住院期间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对于减少不安全事件引起的护患纠纷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志骏.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人人健康,2020(13):211.
[2]王瑛,朱颖鸽.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5):113.
[3]钟永恒,周及,黄秋,张业艳.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31):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