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衡
武汉市优抚医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目的:探讨对抑郁症患者采用团队心理游戏护理的效果。方法:本研究课题的开展主要围绕我院2020收治的相关患者,从中筛选出60名符合此次研究要求的患者,将其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普通组和干预组,对前者在治疗中采用传统的心理干预进行护理,对后者在治疗中应用团队心理游戏的方案进行管理。结果:相对于普通组患者而言,干预组中的患者整体治疗效果更加,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整体感受更好。通过对患者的各项功能进行评分发现干预组患者各项功能的平均分均高于普通组患者(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在治疗期间可能会出现明显的情绪波动,严重情况下可能会极大的干扰治疗的开展。而通过采用团队心理游戏对患者不良情绪进行引导能够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提高治疗的整体效果[1]。
关键词:抑郁症;团队心理游戏应用价值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愈发激烈,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普遍加大,再加上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人与人对待压力的方式不同容易导致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发生。据统计抑郁症的在我国近年来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并且研究显示该病会导致患者的心理逐渐向极端方面发展,如果不加以控制很有可能导致不良结局的方式。据统计该病导致患者出现自杀的现象已经超过的15%,值得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长期以来传统的护理模式缺乏针对性,部分患者无法通过护理改善病情,不良精神状态依然无法得到根本性的改变[2]。因此本研究着重探讨一种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病情促进功能恢复的护理方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课题中的病例均是我院在2020年内收治的抑郁症患者,并且本研究的开展均是在患者及其家属自愿接受临床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纳排标准筛选出符合此次研究要求的患者共38例,将其随机分为普通组(30例)和干预组(30例)。将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收集并进行比对后发现无明显差异。
1.2方法
对普通组中的患者在治疗期间依旧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案进行管理,除了在治疗中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以外,根据患者情绪变化进行积极的引导并劝说患者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对干预组中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定期开展团队心理游戏,引导患者加入到游戏当中,具体的方法如下:
1.2.1自我介绍
参与团队游戏的人员控制为10人,在准备期间鼓励各参与者自我介绍,包括姓名、年龄以及爱好等。护理人员在此阶段中需要调动参与者的气氛,让参与者彼此之间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进一步消除其陌生感[3]。针对不愿意沟通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对其给予引导,并引导其他参与者对其进行鼓励,尽可能然后每一名参与者都能在游戏中发言。
1.2.2游戏准备
在每名参与者都发完言后护理人员需要向参与者讲解游戏的规则以及游戏的目的,在准备工程中鼓励每名参与者手拉手。护理人员带头唱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其他的护理人员鼓励参与游戏的患者共同唱歌以活跃气氛,帮助患者做好心理建设。
1.2.3实施阶段
在游戏过程中可以采用脑力游戏和体力游戏互相穿插的方式,游戏的设置着重于场景模拟以及患者互助,促进每名患者都能在游戏中找到存在感。游戏的设置应当具备一定的挑战性,以激发患者在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通过游戏能够促进情绪的释放。
1.2.4总结阶段
在此阶段中护理人员需要引导每名患者说出对于游戏的感受以及其自身的想法,此外护理人员可以鼓励患者畅所欲言,合理的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4]。最后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最后的总结对现场的患者开展宣教,向患者讲解在场的每名患者为什么会患上抑郁症以及为其制定的治疗方案,并在每次游戏后提出每名患者的进步和病情改善之处,想起潜移默化的灌输配合治疗就能改善病情的观念。
值得注意的是团队游戏的开展频率应该为每周两次,即患者入院接受治疗次一周进行,根据患者的病情为其匹配相应的团队成员,连续开展20次团队游戏后观察效果。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ASS 20.0进行数据处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根据表2—1中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来看,相对于普通组患者来说,干预组中的患者治疗的整体效果明显更好,并且患者在游戏里期间对医务人员的整体配合度更高,治疗后患者的各项功能恢复情况较为显著。
3、讨论
综上所述抑郁症是近年来在我国发病率相对较高的一种疾病,对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往往会构成严重的影响。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相对较为复杂,发病后患者往往会出现精神方面的角色转变,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对自身以及他人的生命构成威胁。传统的护理模式在治疗期间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导致抑郁症的原因多种多样再加上患者之间的个体化差异往往导致千篇一律的护理方案无法对部分患者起到效果。本研究中通过团队游戏的开展对患者开展护理能够有效的调动游戏中患者的参与度,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配合度[5]。初次除外,相对于仅依靠药物治疗的方式,患者经治疗后不仅是心理和精神方面的异常得到改善,各项功能恢复也较为显著,往往能够对治疗起到积极的辅助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虹.心理护理在无痛分娩初产妇产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0,32(20):175-176.
[2]李小静,李曙亮.心理教育性家庭干预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0,32(20):64-66.
[3]付可登,李松华,胡媛媛,冯国训.重度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相关因素及干预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0,21(06):707-710.
[4]史爱萍,程璐.团体心理护理对孕妇情绪、应付方式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29):184-188.
[5]谢红芬,吉晓燕,王桂梅,胡启梅,贾建清,姜微.基于自我管理为导向的网络平台在抑郁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29):4072-4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