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玲
昆明市官渡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云南 昆明 650200
[摘要]目的 了解官渡区近五年来新生儿死亡状况及变化趋势,探讨新生儿死亡相关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方法 对官渡区2015-2019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中新生儿死亡个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5-2019年官渡区新生儿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15年的5.06‰到2019年下降至2.25‰,死亡主要原因为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先天异常。结论 新生儿主要死亡原因与孕前、孕期、产时相关因素息息相关,因此,做好孕前、孕期保健,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质量、产科质量,加强产、儿科医生协助,加强新生儿科建设,新生儿救护网络建设,强化公共卫生职能,提高资源有效利用能力,广泛宣传提升人群保健意识,将有效减少新生儿死亡。
[关键词]新生儿;死亡;影响因素;干预措施
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文化医疗保健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人口健康及母婴安全的主要指标。一直来5岁以下儿童死亡以婴儿死亡为主,婴儿死亡又以新生儿死亡居多。为深入了解新生儿死亡现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现对官渡区2015-2019年妇幼卫生监测304例新生儿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系统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2015-2019年官渡区妇幼卫生监测资料,包括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报表、新生儿死亡报告卡。凡孕期满28周,娩出后有心跳、呼吸、脐带搏动、随意肌收缩四项生命指标之一而后死亡的新生儿。新生儿系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内的婴儿。
1.2 研究方法 由辖区内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保医生负责本街道新生儿死亡的人群监测工作,由辖区各医疗保健机构负责医院内新生儿死亡监测工作。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妇幼卫生监测网,严格按照“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进行监测,每季度进行质量控制,准确掌握各街道活产数及新生儿死亡数,实行季度上报监测报表及新生儿死亡报告卡。
1.3 统计学分析 运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新生儿死亡率
5年间辖区监测活产数为101383,新生儿死亡304例,平均死亡率为3.00‰,以2015年新生儿死亡率为基准,2016-2019年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环比下降50%左右,由2015年的5.06‰到2019年下降至2.25‰。详见表1。
2.2 死亡年龄构成及占比
早期新生儿死亡占新生儿死亡的80%,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74%,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62%。详见表2。
2.3 死因构成及顺位
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其他先天异常、先天性心脏病、其他新生儿病居新生儿死因前5位,其中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连续5年居新生儿死因前两位。详见表3。
2.4 早产或低出生体重死亡新生儿出生孕周及体重分布情况
晚期早产儿占比较小,约16%,以28-34周出生居多,约83%。低出生体重以极低出生体重居多,占56%,超低出生体重占8%。
2.5新生儿死亡地点、死亡前的医疗保健及就诊情况
304例死亡新生儿中死亡地点医院占61%,途中15%,家中24%。死前住院治疗占81%,门诊治疗4%,未治疗占15%。死亡诊断级别,省(市)医院占85%,区县医院占13%,街道(乡镇)卫生院占2%。
2.6新生儿死亡评审情况
结合新生儿死亡评审情况,死亡新生儿母亲文化程度以初中、小学居多,占80%左右。母亲孕期保健情况,孕期产检≧5次的仅占13%,产检1-4次的占71%,未产检的占16%。 死亡评审结论,可避免死亡占17%,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占46%,不可避免死亡占37%。
3 讨论
3.1 近5年来我区新生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到2019年死亡率下降至2.25‰。5岁以下儿童死亡以婴儿死亡为主,婴儿死亡以新生儿死亡为主,新生儿死亡以早期新生儿死亡居多。因此控制5岁以下儿童、婴儿死亡关键在于控制新生儿死亡。
3.2 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多年居新生儿死亡的第一位死因,早产以28-34周出生居多,低出生体重以极低出生体重、超低出生体重居多。出生孕周越小、体重越轻患儿肺发育越差,生后较难建立自主呼吸,治疗过程中易发生其他并发症加大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难度。近几年来市级反复对基层产、儿科医务人员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但出生窒息仍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基层新生儿窒息复苏能力仍相对薄弱。先天异常近年来逐渐上升进入新生儿死亡的前五位死因,以先天性心脏病居多。
3.3 新生儿死亡地点以医院死亡居多,但仍有40%左右患儿死亡在途中或家中,死前治疗仍有20%左右门诊治疗或未治疗,死亡诊断级别以省市医院为主,仍有13%为区县级,2%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仍有部分患儿死前未利用到有效的医疗卫生资源。
3.4 通过新生儿死亡评审了解到,死亡新生儿母亲文化程度较低,孕期主动保健意识差,未能系统、规范接受孕期保健服务,异常情况出现未能及时就医。评审结论看,可避免死亡或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占63%左右。
3.5 降低新生儿死亡的干预措施
3.5.1通过宣传教育加强对整个社会,包括政府、家庭、儿童监护人等进行“儿童健康、生命重要性”的宣传教育。母亲健康、儿童健康,儿童健康应从胎儿期抓起,社会各界应重视孕妇的健康,做好孕前保健,加强优生优育健康宣教工作,减少对孕育不利因素的暴露,做好先天异常的一级预防。加强对孕妇健康教育,尤其文化程度低、经济条件差的孕妇,教会掌握基本保健技能,让孕妇本人及家人重视孕期保健,定时到医院接受规范产检,做到异常情况“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因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出生的患儿或将出生孕周尽量延长,提高新生儿生存能力,降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难度。
3.5.2 落实产科标准化建设,继续提高产科质量。新生儿死亡以早期新生儿死亡为主,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居前两位死因,这与产科关系密切,加强产科质量建设,尤其基层医院产科质量的提高将有助于减少早期新生儿死亡。如出生窒息产程监护、处理极其关键。此外,继续加强产、儿科协作,加强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建立、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反馈培训效果,同时配备复苏必需的器械、药品,确保复苏技术的开展和效果。
3.5.3 建立和完善儿童转诊“绿色通道”,24小时出生新生儿转诊强调宫内转诊,基层医院将即将早产或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及早转诊至新生儿救治能力较强的医疗机构住院分娩。
3.5.4 完善、细化、落实“危急患儿抢救资金”方案,设立“重大、特殊疾病救助资金,如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儿、先天性心脏病救助资金”,专项用于患儿抢救和救助,使有救治希望而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的患儿得到救治。
3.5.6强化公共卫生职能,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利用。新生儿死于途中、家中或未治疗的占比提示人群利用卫生资源的能力有待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强化公共卫生职能,探索主动寻求咨询和服务的方式,提高居民对妇幼卫生服务的认识,使居民由被动接受卫生服务转化为主动利用有效的医疗卫生资源,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池红井,韩贵俊,等.新生儿死因分析与干预措施研究[J].河北医学,2016,22(11):1932-1935.
[2]赵晨凯,胡俊梅,等.内蒙古自治区 2012—2016年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9,30(1):47-50.
[3]伍军平,韦荣忠,等.广州市花都区新生儿死亡原因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5,11(4):516-519.
[4]魏红光,宋成义,等.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2000-2004年新生儿死亡原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112-113.
[5]刘保华,关智勇,等.新生儿死亡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