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锋
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摘要:为了能够全面的将中小学教学建筑空间复合性设计水平提高。本文结合实际,在论述中小学教学建筑空间结构设计现状的基础上,详细的对构建复合式教学建筑空间布局的设计方案进行了探讨,希望论述之后可以给相关设计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教学;建筑空间;复合性;设计;要点
引言
中小学的教育在整个教育环节属于基础性的知识教育环节,在这一环节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与良好习惯的养成。因此,这一阶段属于学生人生之中的奠基阶段。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模式下,自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属于倒立式的金字塔,本该轻松的教学环境,却让学生在背负沉重课业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本该学习专业技能为进入社会打拼时却在贪图享乐。在这种倒置的教学模式下,本文以中小学的教学建筑模式设计为研究对象,对这一环节的教学建筑模式应当如何建立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当前中小学教学建筑空间现状
1. 教学组团之间联系割裂
在当前进行中小学教育设计的环节里,文化课的占比为绝大多数,每周只有很少量的时间用来对学生其他方面进行培养,例如,声乐课以及美术课等。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只有学习的基础条件,无法接受新鲜的事物以及其他的活动。就教学设计而言,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仅仅会单纯的引导学生学习,对于课本知识的接收是老师关注的重点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老师之间也不会设计丰富的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本来应当密切配合来引导学生全方位发展的老师们之间却没有沟通与联系。就建筑设计而言,在当前的建设环境中,教学楼是学生们活动的区域,科技楼,音乐楼等的设置完全与教学楼相隔开,学生如果需要参加其他活动需要穿越楼体。这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分门别类的假象,而这些楼层的建立本应当是一体化的。
2.教学组团内部空间封闭单一
在现有的教学建筑模式下,清一色的设计成为教室并排教室从楼头到楼尾,在此环境下,给学生们带来的教学理念只有学习。学生们的课外活动无法开展,本应自由翱翔的思绪也被禁锢在教室里。这种情况与当前的教育建筑设计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将建筑物的设计进行改良,充分的考虑到学生进行全方位发展这一需求,就能够改变这种固有的建筑模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构建复合式教学建筑空间布局
1. 教学组团的聚集整合
1)水平维度的聚集整合
这一设计是指,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考虑到平面内的设计如何进行,围绕水平线内想要满足学生的活动所需要进行的合理设计。例如,当前中小学的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时间较少,且没有空间能够满足其进行娱乐活动。那么就可以在同一建筑区域内,将这一空间作为中心,其他的教室设计围绕中心展开。在此中心内可以设计图书角以及实验角增加学生对于不同领域的认知,添加趣味性。
2)垂直维度的聚集整合
这一环节的整合设计应当改变在传统的设计模式下,学生的活动在两点一线之下进行的模式。为了增加教学设计对于学生的吸引,同时使学生由内而外的感知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围绕自身的学习氛围,可以将传统的点到点交通方式进行转化,转化成为由面到面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对多种氛围围绕,增加趣味性与引导性。
2.多维度的空间利用
当前我国城市用地越发显现出紧张的趋势,因此,面对建筑空间不足的校园进行设计就应当充分的考虑到如何合理的利用当下有限的建筑面积。此时,就需要利用到多维度的空间设计,通过对不同空间的多效利用来实现校园建筑设计,满足教学活动的需求。
1)地下空间作为资源中心
面对空间不足的现状,可以充分的开发地下的空间进行设计。有案例对一个凉亭进行改造,将其设计成为了一个半地下的图书馆,在其中进行了环形设计,建立了休闲区与图书角。在对校园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也可以借鉴上述工作思路,对地下的空间进行开采,在其中进行分门别类的活动室设计。例如,可以修建图书室与运动场所两种。通过功能分区将两个区域分割开来,中间作为休息区。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要注意垂直平面设计的结合,不能仅把这一环节的设计作为独立的设计,而是应当使其与地面的设计相结合,增强两者之间的联系。
2)屋顶空间作为活动平台
屋顶作为一个可以利用的平台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会被忽略。如果能够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对屋顶进行绿化设计,在绿化设计的同时,设置休息区与娱乐休闲区,对这一空间进行改良。对于安全的考量可以将屋顶上方进行玻璃的设计封住屋顶,既能够保障开展活动的安全又能够对屋顶的空间进行利用。而屋顶的开发利用在当前的教学建筑设计中较少,因此,如果进行此项建筑设计必然也能够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吸引,打破传统的建筑设计方式也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三、构建复合式教学组团空间
1. 空间复合集成化:传统教室单元增加多用空间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变化日新月异。传统的上课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学生学习状态,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趣味性,我国多个省份都已经进行了创新性的课堂教育实践。通过改变传统教学思维下,老师起主导作用的方式改变成为学生为主导,老师作辅助的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下需要在教学空间中给学生让出更多的空间,保障教学资源的利用。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进行的空间设计,需要进行更多的空间预留,留给学生们展示的空间与平台。
2.空间复合流动化
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们不同课程,不同方向全方位发展的需要,学生们的学习不会安排固定的教室。而在中小学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同样可以融入这一环节的设计,对于一些课程的设置可以进行流动性的上课方式,通过大容量教室的设置将学生们集中式的进行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这就需要在进行建筑设计的环节考虑到不同教学空间的设计。
3.空间复合活力化:交通空间的互动性植入
对于教学组团而言,除开教学单元空间之外,它与开放空间还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进行交通空间使用频率最高的走廊以及楼梯空间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实际的情况将交通空间的互动性植入设计的环节中。而作为过渡空间走廊是具备交往空间模糊性以及边界性的,而作为线性空间走廊,它则是具备交通空间的动态性以及方向性,因此在复合式教育空间设计上对于走廊以及过渡空间的设计,需要强调以各地为主的交往性,从而保证空间复合化的活力能够得到提高以满足建筑空间结构设计的要求。
四、结束语
社会存在对于社会意识具有决定作用。在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今社会,社会存在越来越多样化,在此情况下学生们的思想越来越多元化。而我国的教育模式也应当随着社会意识的变革而有所改变,跟上时代发展的步调进行建筑模式的设计,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趣味性。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维度的知识学习,建立不同层次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开拓思想。本文以当前教育建筑设计环节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够为实践中教育建筑的设计提供思路与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一帆.创新性教育建筑设计策略及实践[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6):840.
[2] 戴菲.新农村社区养老建筑空间专题设计教学探索——评《建筑设计方法》[J].中国教育学刊,2020,(2):后插26.
[3] 刘靖斌.闽南地区中小学教育建筑设计要点探析[J].福建建材,2015,(6):26-27,36.
[4] 白鹏真.建筑环境设计策略初探 ——以重庆市大学城树人幼儿园的优化节能设计为例[J].城市建筑,2019,16(19):15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