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4期   作者:李建华
[导读] 初中生与社会的接触有限,在情感控制和法律认知方面存在不足之处,
        李建华
        乐山市五通桥区竹根镇竹根初级中学    614800
        摘 要:初中生与社会的接触有限,在情感控制和法律认知方面存在不足之处,是培养法律意识的基础阶段。如今法治教育成为学校德育的重点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可以提升学生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对公民的义务进行认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鉴于这种情况,本文就如何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法律素养进行分析探究,旨在为我国初中法治教育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律素养;教材案例;模拟场景

        初中生处于人生快速成长阶段,这个时期的思想培养会影响他们今后的思想方式。在法治社会下,公民应当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而法律素养的培养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为学生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具有长远性的[1]。学校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作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为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起到有利推动作用。
一、挖掘教材案例,强化学生法律意识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当中,会出现很多关于法律的内容,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刑法》等等,并且搭配了很多案例。在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教材内容与法律知识进行巧妙融合,展开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活动,以提升教育效果。在课程进行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列举适当的案例,尤其是在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时,讲解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提升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例如教师在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内容讲解时,可以将社会热点事件融入其中,如校园欺凌事件,举例小明因为性格内向,身材瘦小,长期受到同班同学的欺凌,经常会在放学后进行财物勒索,使得小明产生抑郁症或者做出不理智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如何对小明进行保护。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小明应该会采取怎样的方式维护自身权利。进而得出结论,如果自己面对校园欺凌时,应当提起勇气保护自己的权利,及时向老师和学校负责人反映实际情况,如果校园欺凌行为已经超出一定范畴,可以考虑使用法律手段进行干预。或者在学习《隐私权》的课程当中进行举例,父母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拆开自己的信件,父母认为他们对学生具有教育和管理的权利[2]。这个时候可以设置讨论小组,引导学生交流分析以上行为是否违反法律,学生可以自主分析探讨来得出结论,提升了法律意识。
二、提升教学人员的法律素养
        教学人员的法律素养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教学工作。在当前的法治社会背景下,人们对法律的认知度不断加深,对于教育人员的法律素养具有一定要求。在初中负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应当保证较高的法治素养和端正的品德,在学校举行法律素养培训时可以积极参与,并且在平日生活中,通过《法治在线》、《今日说法》等栏目来扩展自己的法律知识领域。

在授课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对相关内容有着充分理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培养道德素养,对学生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令学生能够有着清晰的自我认知。
三、通过社会热点事件加强法治教育
        初中学生处于青少年快速成长阶段,虽然具有一定的判断力,但是在辨别是非方面仍然存在缺陷,对于问题的深层认识不足。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时,可以借用社会热点的关注度来吸引学生,为学生给予法律知识讲解,提升他们的法律素养。
        初中时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有关公民权利以及公民义务的,在课堂讲解过程中,融入当前的社会热点事件,例如老人赡养问题、旅游地区不文明行为、殴打高铁工作人员等等,在这些事件当中,当事人对自己的行为认知不清,不愿意为相关行为负责,但是如果这种行为超出了一定范畴,会影响自己的信用度。例如旅游地区的不文明行为会导致登上旅游地区的黑名单,殴打高铁工作人员有可能会承受法律管教,影响以后的生活。学生在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后,会了解自身行为与公民应尽的义务。
四、在校园开展法律知识讲座
        法律素养不仅是法律知识的理解,还是法律意识的端正,令自身保持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3]。除了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教学,还可以为学生制定法律知识讲座,邀请专业的法律人士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工作。因为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员都具有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在进行知识讲座过程中,会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特点进行互动。例如在进行法律知识讲座时,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作用和意义进行说明,并且采用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这样的氛围当中,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能够被调动起来,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法律素养。
五、模拟场景培养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道德与法治》对理论知识要求很高,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了解理论知识,可以建立模拟场景,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对相关情况的因果原因、是非有着清晰的辨析[4]。例如,教师在讲解《维护受教育权》时,将教材中的案例进行模拟,为学生安排不同的角色,学生可以通过自身角色的演绎来了解相关教学知识。除了相关知识的掌握,学生也会对解决方式进行思索,通过自主思考得出相关结论。培养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兴趣。
结束语
        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过程时间较长,这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任务。学校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在相关课程中认识到法律知识的重要性,通过法律知识讲座、热点事件讲解等方式了解法律精神,为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正确思想奠定良好基础,使他们逐渐成为懂法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参考文献
[1]张丽. 《道德与法治》课对初中生法治意识的培育研究[D].鲁东大学,2020.
[2]李维红.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如何加强法治教育[J].中国新通信,2020,22(04):174.
[3]张小飞.将法治素养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中学),2019(08):9.
[4]王云.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