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霞
(红安县思源实验学校,湖北 黄冈 438401)
清朝郑燮曾言:“善读者日攻、日扫。攻则直透重围,扫则了无一物。”子曰:“不读诗,无以言。”
——前言
中国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穿越时空,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情操,是我们受用终生的财富。一千两百多年前的诗句,在今天读来,依然让人血脉喷张,诗人如椽笔下喷涌而出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震动古今的气势和力量。读诗,“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诗言志,歌咏言,赏析诗词可以从中学会一份冷静,一份忍让,一份坚强,可以在长期诗力、诗理、诗情、诗趣的熏陶中净化灵魂,提升素养,因此,读诗非常有必要。总观初中阶段,古诗词的学习比例较大,但就目前看来,初中生的诗词阅读能力基础薄弱,对古诗词的阅读赏析只是停留在表面,无法通过自己的阅读理解诗歌,理解作者,只能浅尝辄止,无法达到一定的深度。笔者在二三十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深有感触,也一直在寻找解决办法。结合长期的探究,我认为阅读赏析诗歌的第一要义在于“读”,那么,为什么读,怎么读,读什么,这些问题就来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详细谈谈,不足之处,恳请指正!
一、初读标题、背景简介
诗题是诗歌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它提供给读者窥视诗歌内容的独特视角,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所以,读诗词的第一步是读标题,如《春夜洛城闻笛》,读一遍就能明了诗题交代时间、地点及引发感慨的事物;再如读白居易的《南浦别》,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从诗题就可以得知这两首都是送别诗,诗歌的大体内容不外乎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以及对友人的思念。
作者简介和背景介绍通常是介绍作者的创作风格、语言特色、时间,所处时代的特点以及创作诗词的缘由,多读几次就会明白诗词的大概内容、题材、情感等等。例如欧阳修的《临江仙》“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背景介绍是这样的: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间州通判,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多读几次,学生就会大概明白此诗歌的主题内容。
二、细读原文、字词释义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万卷始通神”。有了对诗词简单的了解,学生接着划分朗读节奏和重读字词,把握朗读语速和基调,用不同方式诵读诗词,比如吟读,唱读,配乐读,分组读……在诵读中感知内容,感悟语言,感受意境。
诗词后面注释的重要字词能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快速理解诗词的内容,所以,这些注释一定要“读”。如《秋风引》 (中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词语注释】 ⑴至:到。⑵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3)雁群:大雁的群体。(4)孤客:孤独的异乡人。(5)闻:听到。学生通过这些注释能在最短时间里疏通诗歌大意: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凌晨,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树叶瑟瑟。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无形的秋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来到耳边了,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为后面理解诗歌的情感奠定基础。
三、精读内涵、意境情感
朱熹说过:“沉潜吟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古诗词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往往是言在此意在彼,笔者探究出一个读懂诗词的规律:找出意象,想象意境,感悟情感。因而,阅读者在赏读诗词的过程中,首先即是找准诗词意象,想象画面,进入诗词意境,走进诗人内心,感知诗人情感,领会诗词主旨。一般情况下,读诗时将诗词中的物象进行组合,叠加,流动,想象成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和意境,然后用诗歌般的语言加以生动的描绘,多读几次,就会慢慢走进作者,领会情感。如:《雨霖铃》上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诗人选取三个典型意象——寒蝉、长亭、骤雨,通过意象的勾勒,写出了秋后的蝉凄凉而急促地叫着,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一阵急雨刚刚停住……营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悲凉的环境气氛,诗人融情于景,暗寓别意,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古诗词作者的情感大多是通过一系列的意象来表达的,所以,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一定要找到关键的意象,然后让他们诵读,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意境,走进诗词,品析诗词内涵,真正做到诗、人合一,达到深入理解诗词的境界。
“三分诗,七分读”。“读”是赏析古诗词的基础和关键,它在古诗词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诗词赏析时一定要多读,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诗词,了解诗词情感,做到既能赏析诗词,又能完成阅读训练。同时,也让学生在反复的吟读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在反复的吟读中让心灵经受一次次的洗礼,在反复的吟读中提升文化素养和个人内涵,作为师者,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