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开放的心态去发掘古诗文的美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4期   作者:陈盛秋
[导读] 在现代教育制度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陈盛秋
        (监利市桥市镇中心学校 湖北监利 433326)
        摘要:在现代教育制度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应仅仅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而是要不断创新语文教学方式,对学生语文学习需求进行细致化分析,将经典诵读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在着重培养初中生良好品德的同时,使学生对经典诵读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经典诵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高效开展经典诵读教学工作。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用开放的心态去发掘古诗文的美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用开放的心态;发掘;古诗文的美;策略
引言
        初中语文教学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需要利用语文教学来积极向学生们渗透古诗文当中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初中语文教学来看,其中古诗文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上有着很大的优势,这有利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对此,语文教师就需要重视展开对学生们的古诗文教学,让学生们在有效的古诗文学习中接受到传统文化教育。
一、理论基础
        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在七至九年级的阅读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并且能够做到“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由此可见,对于初中生来说,热爱我国的语言文字,广泛地积累、感悟和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诗词文赋,既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又是初中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对于相对生涩难懂的古诗文,吟诵教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自己的声音,用吟诵的方式大量诵读与记忆,还能帮助学生的知识积累从量变达到质变。作为一种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和教学手段,吟诵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蕴含着汉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及汉语声音的声韵和音乐之美,是品味学习我国传统文化中经典古诗文的重要方法之一。吟诵不仅可以用声音传承经典,还能让学生准确、深刻、完整、生动地表达作品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情绪等。将吟诵用于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我国古代经典诗词文赋的兴趣,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还能够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步入青春期的初中生,其心理和生理上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正是形成三观的关键时期。在教师的引领下,初中生大量吟诵经典诗词文赋,走进一个个传统文人的内心世界,可以更好地明确自己的人生意义和生命追求,从而塑造出一个个人格健全的人。
二、初中生古诗文学习现状
        首先,初中生家长对孩子古诗文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大部分初中生的家长都对孩子寄予厚望,占用孩子闲余时间,要求孩子参加多个科目的补习班,但却忽视了古诗文知识学习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学生探讨古诗文的机会比较少,更多的是运用电子产品进行沟通,导致初中生不仅缺少古诗文知识的积累,也影响了初中生语文学习以及应用能力的提升。其次,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对古诗文知识内容的讲解始终停留在教材上,导致古诗文教学内容缺乏多样性,严重阻碍古诗文教学效率的提升。最后,初中学校方面开展的古诗文教学活动次数比较少,没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在活动组织开展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受到限制,导致其最终选择的诗文内容比较浅显,不仅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初中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要求,甚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策略
        (一)关注古诗文的立意与布局,引领学生感受文本秘妙
        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文都是一些经典之作,它们在立意与布局方面很有特点,引领学生从文章的立意与布局进行探究,可以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整体把握,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以《醉翁亭记》一课为例,它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主要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不同、四季不同的自然美景以及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文章构思极为精巧,主旨明确,为了让学生真正领会文章的立意与布局,教师可以进行以下教学。在学生读完全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文章题目是《醉翁亭记》,你觉得作者是围绕着“醉翁亭”这三个字中的哪一个来描写的?”当学生发现文章主要是围绕着“醉”字来写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辨析“醉”的丰富内涵,明确“醉”既有陶醉于山水,醉情于滁州的人情民风,也有“喜极而饮,醉上添醉”的忘情憨态”。课文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醉翁亭”的由来,第二到第四自然段主要是写了太守的醉(陶醉),其中“醉”的第一个层面是太守陶醉于滁州的山水美景,第二个层面是太守陶醉于滁州之人。由此可见,“醉”主要是描写“翁之醉”,课文题目与内容紧紧相扣,这时候,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醉翁给你一种什么印象?请同学们用‘这是一个……的太守(或醉翁)’的形式进行说话训练。”在教师的点拨与引领下,学生回答“这是一个文章写得很有特色,具有极高审美品味的太守”“这是一个情趣高雅的太守”“这是一个施政有方的太守”……就这样,在学生的回答中,文章的立意与布局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整篇古诗文。
        (二)品析情感,强化体验
        古代诗人大多都将自己的情感蕴含在古诗词当中,或者是借助古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等,这就使得古诗词中出现了很多的名言佳句。对此,语文教师在展开古诗文教学时,还需要引导学生们针对古诗文中的情感展开积极地分析,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堂活动来促使学生情感体验的增强。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孟子二章》时,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学中引用“滴水穿石”和“铁杵磨成针”的成语故事,让学生明白“人成才需要心无旁骛、持之以恒”,然后联系课文中六位有大成就者在成功之前所经历的磨难,再引“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典型事例和我们身边的励志故事,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并深刻地认识到成才成功的艰辛。在进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的理解“人和”的重要性,可以引用经典抗战电影《八佰》的题材,以证明“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可以引用我国在抗击新冠病毒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的题材,以证明“人和”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通过充分的情感体验,学生们不仅理解了课文,而且吸收了其中滋养人性的养分,自然而然地提升了自身涵养。
结束语
        总而言之,古诗文中有太多的美:精美的语言,新颖的手法,鲜明的刻画,真挚的情感,高尚的情怀,深刻的见解……可谓比比皆是,美不胜收,但唯有用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去探讨,才能多方发现,全面欣赏。“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让我们在吟诵的基础上去理解,在开放的心态中去发现,在“温故”的基石上去“知新”,从而更好的体会古诗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胡佩玲.智慧课堂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19(11):119-120.
[2]王燕.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探讨[J].课外语文,2019(33):178-179.
[3]余金流.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教学有效策略研究[J].新课程(中学),2019(11):4.
[4]于九录.“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质量提升路径探赜[J].新课程(中学),2019(11):25.
[5]王洁,张学文.初中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21):116.
作者简介:陈盛秋(1972,10-)男,汉,湖北监利,本科,中教二级,汉语言文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