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燕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特教中心 山东省青岛市 266700
《礼记.中庸》第一句就说:“天命之为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经典的唤醒,重新用文化传统的营养来浇灌缺失多年的文化根基。我从事文化传统课的教学已有多年。近两年,机缘巧合,我从一个普校的老师变成一个特教人,面对智力障碍儿童,发现《弟子规》很适合他们——总序中交待的明白: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我把《弟子规》和“生活适应”课联系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孩子的生活需要文化传统的指引和熏陶。
培智学校的教材和普校不同,除了音乐体育美术之外,培智学校有一本综合的教材叫“快乐生活”,其中包括“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和“生活适应”。很巧,我教授孩子们“生活适应”课。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研究,我发现,比起普通学校,文化传统在培智学校更能和生活适应这门学科完美的整合,它不仅可以引领孩子们学以致用,更能让孩子们的生活充满文化气息。比方《弟子规》,就是教孩子们懂孝剃、知谨信、博爱亲仁,然后余力学文,这几乎就是为了培智学校的智力障碍儿童量身定做的。
为这个新发现,我开心不已,遂向学校申请成立了文化传统在智力障碍儿童生活中的应用课题小组。这里有个插曲:撰写课题申请书的时候,我们上网搜集可以借鉴的资料,发现文化传统对于特殊教育而言竟然是个冷门——对不起,没有多少有用的资料可以借鉴。所以说,我们做文化传统对培智学校孩子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更是势在必行。
二,以课题为抓手,把《弟子规》请进生活适应课的课堂。
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独行者速,众行者远。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为此,我向学校申请成立了“《弟子规》在智力障碍儿童生活中的应用”课题小组,课题选择了义务教育段低中高三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
不客气的说,智力障碍儿童从家庭进入学校,从一个孩子变成一个学生,作为孩子而言,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但因为孩子的现实问题,他们在家里往往已经习惯了被宠着惯着,养成了轻则不听话、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重则对父母长辈打骂、欺负同学等这样的不良习惯。这是我把《弟子规》引入“生活适应”课堂作为课题研究的最初缘由,例如其中的“入则孝”就是教他们如何“孝”的: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我带动课题组成员,从最简单的“孝”开始教起,父母召唤我们,要马上答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答应;父母有事要我们做,要马上去做,不要拖延或偷懒;父母教导我们,要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我们,我们要虚心接受。作为智力障碍儿童,他们不喜欢这样的口授,我们便结合《弟子规》的动画片来进行。如此图文并茂,视听结合,孩子们接受起来也就快了。
三,家校联合,共同学习《弟子规》。
和之前讲授传统文化不同,根据培智学校孩子们的实际情况,我在国家倡导的“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三进的基础上加了“一进”——“进家庭”。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对于孩子的教育,没有比“家校联合”更好的途径了。对培智学校的孩子而言,家校联合的作用更甚——
(一)培智学校的孩子的家庭有相当一部分处于社会的底层。这部分家长,没读过几年书,甚至自身身体就有残疾,教育起自己的孩子来有些力不从心。因此,作为孩子的老师,在对其孩子进行教育教学的前提下,顺带着对孩子的家长也进行类似“扫盲”的工作。
(二)请家长参与《弟子规》的学习,不仅让家长成为孩子离校回家后学习《弟子规》的监督者和陪伴者,也让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接受文化传统的熏陶,学以致用,成为孩子的榜样,和孩子一起进步成长。
所以,我从网上购买了北京日报出版社注音彩图版的《弟子规》,参与课题的家长每人一本,请孩子们带回家共同学习。
四,诵读语音钉钉共享,激发家长参与学习《弟子规》的热情。
每个参与课题的班级都设置了《弟子规》学习群,这个群里,授课老师经常把孩子们在校学习《弟子规》的情况,比方照片或者视频发到群里去,请各位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也请家长把在家诵读《弟子规》的语音或视频发放到群里,让孩子们同步了解到自己的家长的最新动态。如此一来,无论是在学校住宿的孩子,还是在家里的家长,都能通过钉钉群互通有无,互为对照,共同进步。
(一)老师做好表率作用。说实话,让已远离书本的家长再次张嘴来读书,并且还要把诵读的语音发到群里,着实是对家长的一次考验。为了打消家长们的羞涩和顾虑,我首先起了个头儿,把自己诵读的一段音频发送到钉钉群里,然后找个平常比较熟悉的家长,鼓励他带个好头儿,抛砖引玉。这样,班上八个孩子的家长,依次把诵读音频发送到群里。虽然普通话并不标准,有的家长甚至直接用方言诵读的,而且读得卡壳,但我们课题组成员依然很高兴,万事开头难,开头就好了!
(二)孩子帮助家长正音。
孩子做家长的老师。不要小瞧了我们培智学校的孩子。孩子们在学校里跟着老师诵读,自然音是准的,做家长的小老师绰绰有余。(比方我们班的阿德是班里普通话最标准的,他虽因为儿时的脑膜炎导致了腿脚不便,但情商绝对是班里相对最高的。所以,他在学校不仅是老师的好帮手,在家里也是家长诵读文化传统的小老师。)在家长们后来发来的语音里,常常是爷俩或者娘俩一起读,读着读着大人和孩子就争起来了,最后孩子一句“燕子老师就是教我们这样读的”,家长就变乖了。有如此学生,我还担心什么呢?学习文化传统,我们快乐无限啊!
五,利用学科教学,保障学习时间,让孩子在故事和情景中快乐学习。
(一)课题组成员有音乐老师,数学老师,语文老师,体育老师,还有生活适应老师,利用不同学科对孩子们进行文化传统的教育教学,是我们课题组的一大特色。
比方讲孝。语文老师教授孩子们“百善孝为先”的道理;音乐老师教授孩子们演唱歌曲《游子吟》;数学老师领孩子们数数后说:“这么漂亮的果子,家里好几个人,先送给谁吃呢?”
比方讲礼。体育老师在学校组织的模拟讲课教研活动上讲的是《观赛有礼》;我是生活适应老师,结合教材讲的是《文明做客》。
(二)对于学习时间的保障,自然是不用担心的。每天早晨,我一般都会提前20到30分钟到校,那是最好的晨读时间。我采用了带领,扶,半扶,放的策略。
首先,在教孩子们初学《弟子规》的时候,我一边亲授,一边收藏了好几个比较好的《弟子规》的视频连接,有文本加意思解释,有文本加动画片故事,有文本加音频,不一而足,每天带着孩子们听一听,读一读,看一看,背一背。
然后,把这些收藏的链接教给班里懂电脑操作相对好的孩子,让他每天早晨一到教室就打开,给孩子们创设一个《弟子规》诵读的氛围,要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在这样的氛围中,进入教室的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被带入其中,即使他是在忙着手里的小活儿,耳朵里也充斥着《弟子规》的句子。我自然也是在教室里陪着孩子们一起学习,重点的地方亲自再教几遍。
后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我不用每时每刻都在了,有时候我甚至故意晚到一会儿,老远就听见走廊里响着《弟子规》播放的声音,个别孩子的声音甚至超过了视频本来的声音。这真是令人高兴地一件事啊!谁说他们“智障”呢?分明的,他们看到我欢喜地走进教室,诵读的声音更大了!那意思不用说我也懂得:“燕子老师,你听你听,我们再读《弟子规》呢!”
.png)
小老师阿德领着同学们一起读。
(三)故事和情景教学是孩子们最喜欢也是最快乐的。
文化传统教学面对的是智力障碍的孩子,这就比教授普通学校的孩子困难许多倍。怎样才能让培智学校的孩子也能更好的接受呢?故事和情景无疑是最好的途径和方法了。
比方讲“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的时候,我给孩子们讲我自己小时候的故事:一个周末,我正在家里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爸爸的朋友来了。我正看得入迷,所以,抬头看看站着的爸爸和他的朋友,说了一声“叔叔好”,就继续盯着电视屏幕看下去。爸爸一声:“站起来,怎么这么没礼貌?”把我吓得一哆嗦,赶紧站起来。爸爸让那叔叔坐在沙发上,然后让我坐下,我才坐下来。这件事对我影响特别大,从那个时候起,我懂得了“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的意思,并且一辈子不会忘记。孩子们听着我绘声绘色的讲述和夸张的表情,集体笑得前仰后合,再来学这几句的时候,读起来特别有劲。
再如讲“骑下马,乘下车,过有待,百步余”的时候,我一边表演一边讲解:遇到长辈要下马下车,等长辈走了自己才能上马上车离开,倘若顺路,一定要捎长辈一程时,孩子们笑得更开心了。我知道,孩子们是真懂了,就像每一集《弟子规》动画片的最后,小主人公总会对着屏幕外面问一句:小朋友,你们懂了吗?孩子们总会开心地应答一声“懂了”一样。
六,学以致用,看文化传统在孩子们生活中的出彩时光。
有布置就有落实、有检查。在课题开展一段时间后,我们开始留意、检查孩子及家长对《弟子规》学以致用的情况。
(一)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我还兼任孩子们的绘画与手工。那天在办公室正忙,便让路过的阿健去教室把美术课代表阿凯叫到办公室里来。一会儿阿健来了,说阿凯不在,有什么事他可以做。我很高兴他这样说,马上用“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来夸他,阿健高兴极了,接过我要下发的作业本,小马一样地跑了,那节美术课一直拖拖拉拉完不成作业的他,竟然破天荒交上了。
(二)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还是阿健。以前读三年级的时候,阿健常常没有道理的就把阿俊的彩笔扔下水道去了,气得阿俊直跺脚,老师也是恨得牙痒痒,找家长赔偿了一次又一次。这还不算,有一次,阿健竟然不声不响地把我办公桌上的车钥匙扔水桶里去了,弄得我哭笑不得,找谁说理去?
尽管阿健如此淘气,但学《弟子规》还是很快的,我便教他“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如今,五年级了,说实话,阿健虽然依旧“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却没有扔阿俊的彩笔,甚至就在昨天带他们去操场散步回来,他从阿德手中拿去了我的车钥匙,我也有些担心他再给我扔水桶里去或者下水道里去,但我没说,眼看着他拿着车钥匙跑进了教学楼,然后一眨眼不见了。我没上楼去,就等在楼门口,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车,会不会被阿健遥控打开。等了一会儿,什么都没发生。等我上楼后,发现他就乖乖地等在走廊里,看见我上去,伸长胳膊把车钥匙递给了我,我禁不住送了一口气:“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阿健,你进步真大!”
(三)走进孩子家庭,考察家长及孩子《弟子规》学以致用的情况。
工作近25年了,做家访一直是我不变的习惯,我一直坚定地认为,要想更好的了解孩子,家庭环境是必须要了解的。而这次因为文化传统教学做家访,对我而言也是一项崭新的任务。
一个周末,我驾车前往平度市新河镇几个孩子家去家访。因为一连跑几家,到达阿俊家的时候,已经十一点多了,当我出现在他们村口,阿俊和爸爸来接我了。阿俊见到我很开心,接过礼物后把我迎进了他们家,课堂上教给他们的“三请”做得很到位:请进,请坐,请喝水。我一边夸着阿俊,一边问阿俊的爸爸妈妈孩子在家表现如何?比方尊敬长辈,收拾卫生,爱护弟弟。爸爸妈妈说阿俊一直是个很乖的孩子,很少让大人操心。
阿俊
.png)
和爸爸妈妈一起读《弟子规》。
这是一幅让我感到无比温馨的图画。一家人安静地坐在一起读书,户外的阳光晒在他们身上,很明亮,也很温暖。这份明亮和温暖伴随我返程的路,直到今天,每每想起,都让我充满前进的力量。
(四)以课题为主导,编写国学经典校本教材。
结合孩子们的实际需要编写校本教材是我喜欢做的事。在普校如此,来培智学校也是如此。所以,为了孩子们更好地学习文化传统,我们课题组开始编写《国学经典集锦》。
七,文化传统学习,我们每个人都在路上。
我们70年代的人,对于文化传统书籍相对是比较薄弱一些的吧?就像先天不足,需要后天来补充,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又赶上了好时候,国家如此重视文化传统的学习和传播,作为教师,无疑占据了最好的平台。什么是教学相长?我们便是通过教孩子们,自己也不断地完善着,进步着,也满足着,幸福着。
屈子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和文化传统脱节已经很久了,但好在我们已经醒悟并行走在文化传统的路上了。就像我决心从普通学校调到特殊教育学校,来爱这些智力障碍的孩子的初心不变;教授给他们生活适应的能力和文化传统,并通过他们学习文化传统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生命的质量和幸福指数的目的也不变。
孩子们,别怕;家长们,别担心——相信我,相信我们,就像我们相信我们的国,相信我们的党,日子一天天的过,小康一天天的来,文化传统也一定会照亮我们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