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的海洋里乘风破浪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4期   作者:谢红
[导读] 关注时代,立德树人,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议论文的审题立意、
        谢红
        山东省武城县实验小学 山东 德州 253300
        关注时代,立德树人,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议论文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
注重思辨性在写作中的应用,从而让学生在写作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去远航。
        一 审题立意
        审题者要有全局意识,从材料的整体着眼,切实弄清材料的中心和实质。在整体框架下,重视材料中的关键句,关键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审题者还要注意材料中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以及材料后面的提示语,这些都是明确写作范围的,在审题中一定要对内涵进行剖析,以防止偏题跑题。
        二 命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应体现中心,且有文采。比如:《生命如歌》《让梦想飞翔》《父爱深深深几许》《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用思想点燃青春》《让创新之花盛开》《诚信让世界充满阳光》《放眼天地心自宽》《信念撑起生命的大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疫中有温情,天涯若比邻》。以诗文、歌词、名言警句或喻义性事物为题,题目醒目,且有文采。
        三 开头
        1.开门见山式
        如:人在一生的奋斗中,会有许多挫折,理想愈是瑰丽无比,人们遭遇的坎坷也就愈多,所以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面对困难时绝不轻言放弃。
        这种开头直截了当地提出论点,入题很快。
        2.设问式
        如:所谓“拿来”指的是从他人处学来自己所没有的东西。鲁迅先生曾高呼:“我们要放开眼光,运用脑髓,自己来拿!”然而是不是拿来据为己有就可以了呢?不,还要创新。
        运用设问式提出论点,激发读者的“求知欲”。
        3.引用式        
        如:西塞罗有一句话:“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意思是说,友谊应该像花蕾、露珠一样的纯洁,像阳光一样的温暖。
        引用名人名言、古语古诗、经典歌词等做文章的开头,不仅醒目,而且极富说服力。
        4.举例式
        如:一位马虎青年请郭沫若先生赐字,当被问及写些什么字时,答曰:“随便。”郭先生即刻挥笔写下“不可随便”四个字。这“不可随便”四字真是道破了为人处事与成就事业的真谛。
        概述事例而后从中提炼论点,水到渠成,而且易于接受,并深深打动读者,产生共鸣。
        5.三比之法开头
        如:当你饥饿难耐地在习题堆起的高山攀登时,你是否渴望看到一泓甘甜的清泉?当你精疲力尽地在作业铺就的沙漠中间行进时,你是否期待走进一方清凉的绿洲?当你寂寞孤独地在参考资料筑起的围城中徘徊迷惘时,你是否向往飞向一片自由的蓝天?琴就是这样一泓清泉,棋就是这样一方绿洲,书画就是这样一片蓝天……
此例排比、比喻、设问综合使用,文采斐然。
        四 论证结构
        只有合理地安排论证结构,才能做到条理清晰,才能更有效地阐明观点。在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结构主要有以下四种:
        1.并列式
        并列式,就是依据中心论点并列地组织若干个论据或分论点,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去证明中心论点的一种结构模式。并列式结构主要有两种形式:论据并列,分论点并列。
        例如:论述“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分论点一: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
        分论点二: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
        分论点三: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
        结论:只有奋斗,才能到达那光辉灿烂的顶点。
        注:分论点从不同角度展开,以体现思辨性。
        2.层进式
        层进式是用几个有递进关系的分论点分层立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结构模式。
        例如:论述“勿以恶小而为之”。
       
这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逐层论证的,深入分析问题以体现思辨性。
        3.对照式
        在论证过程中,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是用另一种事物(或意思)来烘托某一种事物(或意思),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一种结构模式。
        例如:论述“勤奋出天才”。
   
        从正反对比论证以体现思辨性。                    
        4.总分式
        论证的各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就是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
        其优点是布局严谨,层次井然,既便于作者把握行文思路,又有利于读者领会文章的观点。
        五 论证方法
        要想论证透彻,有变化,不单调,有文采,还应注重多种论证方法的结合。
        1.例证:要注重点面结合。点,就是一个较具体的例子,通过举此例,能达到深度。面,就是用排比的修辞列举几个例子,例子较概括,从广度上证明论点。
        如:他的梦想是为生命留下一抹绿,退休后,他亲自带人植树造林,使荒山恢复生机,而自己却一生清贫,他就是人民的好书记——杨善洲。(从点上举例)
        忆往昔,为救国,鲁迅弃医从文;为中华,周总理立志读书;为航天,钱学森鞠躬尽瘁;为铸剑,杨业功沙场点兵。看今朝,我们正青春年少,我们应怀揣梦想,扬帆起航。(从面上举例)
        2.引证:引名言警句,歌词诗文,能增加说服力和文采。
        如: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大与小的辩证关系。然而,有些人却常常把大与小割裂开来,以为大就是大,小就是小,而不能看到其中的有机联系。
        引用名言,形象生动的同时,又增加了思辨性。
        3.对比论证:是用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的方法。这种论证方法,对比鲜明,能使论述更加透彻深入。
        如:早在两千年之前,荀子在《劝学》中曾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运用对比论证指出学习的态度:要专心,要持之以恒。
        4.比喻论证: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这种论证方式,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
        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应像蚌一样,为了能孕育精美的珍珠,经受研磨沙粒的痛苦;我们应像蛹一样,为了能化成美丽的蝴蝶,忍受破茧的煎熬;我们更应像雄鹰一样,为了能翱翔在寥廓的蓝天,去接受暴风雨的洗礼,我们还应像腊梅一样,为了能开出圣洁的花朵,扎根在冰天雪地之上。
        比喻论证在增加形象性的同时,更深入透彻地论证了观点,从而增加了思辨性。
        六 结尾
        结尾的主要作用是收束全文,应力求简洁有力,行文要扣往前面的内容。作为议论文,或强调论点;或点材料;或总结升华,发出号召;或提出建议,让人深思;或自然结尾,余韵无穷;或引用诗文名句,增加底蕴;或运用三比之法,增添文采。
     以上是我就“写作”谈的一点粗浅认识。当然文无定法,正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希望各位同仁对不足之处给予批评指正,祝愿广大学子在写作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