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博
成都简阳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641400
【摘要】学生文本解读活动浮于表面,难以形成严谨、缜密的阅读思维。面对痼疾,思考阅读入手,以读促解,提升学生文本解读思维深度。主要依托“唤醒真诚”、“示例引导”、“提炼收获”,环环相扣,将学生在文本解读活动中的思维纵向推深。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本解读 思维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文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现实中,高中语文文本解读教学耗时多,而学生的文本解读浮于表面,问题何在?经过调查、访谈发现,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欠缺面对文本的正确态度。简而言之,文本对面的读者不够真实,读者面对文本也不够客观。
基于此,我们提倡“真阅读”。“真阅读”是指真实地与自我对话,挖掘自我的理解能力;真实地与文本对话,竭力探寻文本的意义。然而,无论是与自我,还是与文本对话,都属于隐性对话,是旁人难以捉摸的对话行为。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这一对话能力,需要对其阅读现状进行观测、评估,借助活动把隐性的对话行为显性化。
一、唤醒真诚
阅读是一个自我发现的内省过程,是与自我、与文本对话的方式。如何阅读助推学生与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摘抄:遇见别样自我
摘抄的过程,就是读者与文本、与自我对话的过程,只有触动学生心灵的文字才可能在笔尖停留。通过摘抄,去挖掘心灵的潜意识选择,在选择中去遇见一个别样的自我。沉浸于文本阅读中的自己,才是更为真实对待文本的自己。
(二)批注:追问深刻自我
问题是走向深度的正确方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走向深度学习有效可行的路径之一。基于学生阅读浮于表面的现象,教师将问题提出权交给学生,积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采用批注方式进行追问,追问文本,同时也是追问自己,在追问与探讨中不断形成更深刻的思维。
(三)心得:梳理阶段自我
摘抄和批注是较零散的对话结果,成段或成篇的心得则是将琐碎体会整理提炼后的较完整认识。还需借助心得这一外显形式,并试图通过学生的阶段反馈,去窥察和辨识学生一个阶段的成长和蜕变。撰写阅读心得,建议每月一次,每月一个主题。
(四)鉴赏:走向卓越自我
心得是阅读后的整体感受,较笼统随意,还应进行文本、文段、文句的鉴赏。鉴赏往往聚焦局部的内容、意义、作用或价值探讨,解读过程极具专业性,是思维的纵向延伸。但学生显然并不具备丰富的解读策略,因此,学生会调动已知,尽量呈现已有能力对文本的鉴赏水平,即便不完美,但仍是水平、能力的真实呈现,值得引导。
二、示例引导
(一)引导学生直面文本
直面文本是指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叩问自己与文本,并真实地关注自身认识与文本认识差距的阅读方式。
引导学生直面文本,就是引导学生真实体察到自身与文本的差距,表达出阅读文本后内心的真实声音。只有辨识出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层次,才可能搭建路径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内核。
例如学生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后,写的几则心得。
第一则:
前几天刚买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看了几页以后,“他妈的”这个词就已经出现了好多次,这可跟我印象中的经典太不同了,我怀疑买到了假书。
第四则:
今天我竟觉得主人公有点可爱,怎么说呢?他上一秒还在讽刺室友的自大,下一秒从室友口中听到了约会对象是自己小时候的邻居,竟“差点儿伸腿完蛋”。他对被开除这件事一开始也没多大反映,一到喜欢的女孩子面前,倒是在乎起自己被开除的影响了,“不安得快要疯掉了,”平时装得像个大人,这一下就暴露了自己只是个小毛孩的事实了。
(二)引导学生直面自己
学生对《春江花月夜》进行解读,套用名家解读且并不清楚意义。为此,教师设置问题:为什么标题要有“春江”,而明月又要升于“海上”呢?学生感悟后得出:春江有一种温暖和平静;而明月升自海上,则更能用海水的浩瀚、宽广来衬托明月初升的水天相接,以及明月皎洁的光泽。
显然,学生的理解是准确而又充满美感的。可见,他们不是缺乏解读的能力,而是缺乏解读文本时带上自己、直面自己的勇气。
四、提炼收获
(一)整合预读结果
阅读体验是思维的反映形式,是难量化的意识产物,整合并不易,可采取整合分类的方式,引导学生梳理自身的预读体验。
文本解读的过程,是由未知到豁然开朗的思维认知过程。要尤为关注解读中的疑惑处和启发思考处,引导学生将疑惑点分为:自学类和群学类。自助类是指学生可以借助相关资料对疑惑进行解答的批注点,而群学类则是指学生需要借助同伴研讨或教师指点才能完成的批注点。
群学类的批注点是预读结果整合的关键处,也是阅读教学活动由个体预读走向群体解读的重要指导方向。把握了群学类批注点,就有助于推进学生的阅读思维层层深入,达到深度学习。
(二)一课一得
真阅读的最大价值在于学生能真诚地面对文本和自己,最大限度挖掘已知储备,也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精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缜密。因此,教师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要适当减少参与度,严格控制教师对文本的过度解读和拓展,而将解读重点放在学生预读整合后的关键问题上集中发力,做到生生能解决,教师不参与;做到精简系统,一课一得。
语文是思维的表现,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提高思维,需要借助语言工具,直面文本,直面自己,让面对的文字活起来,让读文字的人思维动起来。
参考文献
[1]黄厚江.语文的原点[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王开东.深度语文[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7.
[3]吴秀娟.基于反思的深度学习研究[D].扬州大学,2013.
[4]欧健.深度语文教学思想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
[5]王荣生.营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J].语文学习,2010(5).
[6]刘路.语文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