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玲姣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浦街道中心幼儿园(绿洲苑) 312069
【摘 要】陈鹤琴先生曾说:“游戏是幼儿的生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在游戏中,幼儿不仅是参与者、交流者,更是享受其自然天性的教育主体。秉持“尊重孩子,相信孩子”、“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张让儿童自由做事,回归最原始的状态。孩子以生活经验为素材,自觉构想喜好的游戏情节,在玩儿中乐,在乐中获得知识,逐渐成长。
【关键词】游戏;观察;解读与支持能力
儿童在自主游戏中就是在学习,在进行深入、复杂且持久的探究。从环境、材料入手,以放手游戏和教师观察为主体,以游戏故事、游戏分享等环节为幼儿提供反思和表达的机会,以幼儿的游戏经验为基础生成教学,以自主游戏的精神组织幼儿园一日生活,形成一个自然且自我完善的系统。游戏课程的实施对教师观察孩子、解读孩子、支持孩子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要在观察中理解幼儿的学习行为,在解读中了解幼儿的经验基础,在支持中推进幼儿的经验发展。那么教师如何在游戏中观察、解读与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呢?
一、树立观察意识,养成主动观察的习惯,掌握观察方法及描述游戏故事
教师只有会观察,才能真正了解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观察孩子的意识,主动观察孩子的习惯,掌握观察孩子的方法及描述游戏故事。
1.树立观察的意识,加强对观察价值的认识。首先,要学习理论,参与游戏专题培训,听取专家的报告、学习游戏理论基础知识、阅读游戏专家文章,理解“游戏”倡导的自发性、自由性、自主性,了解“游戏”课程中间幼儿充分自主的意义和教师观察的价值,认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角色定位。通过培训,充分认识到,观察适了解幼儿的前提,只有真正了解幼儿、尊重幼儿,才能最大限度地接纳幼儿的行为。其次,是建立观察记录制度,要求详细描述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以促进教师细致观察。当教师看到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行为,发现幼儿的学习潜能和探究事物的方式时,教师的观察就会有新的认识。
2.养成主动观察的习惯。首先,要明确要求。“闭上嘴、管住手、睁大眼、竖起耳”是游戏课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在这样的要求指引下,教师要集中到“看”和“听”上,以不打扰幼儿为前提,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倾听幼儿在游戏中的交流。其次,进行实录分析。分析自身在游戏中介入行为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并拍摄视频和照片,然后前后作对比,教师的介入是否产生正效益。在园本教研的时候把自己的困惑提出来,请其他教师来帮助分析。
3.掌握观察的方法。要真正实现对幼儿的有效观察,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和技能。首先,教师要根据“游戏”课程实施的需要,梳理出游戏观察中应关注的要点。教师一定要有观察的目的并做好观察记录,观察方法可以采用现场笔记、照片记录、视频记录,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记录要以客观描述为主,避免主观判断,要实施多次观察,收集全面资料等。其次,在练习中总结方法。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练习、思考、调整、总结。
幼儿游戏的场地就是教师练习观察能力的场所,每次游戏观察之后,教师会对自己在观察中记录和收集的信息加以整理,并逐步梳理出有效的观察方法。如随机观察、跟人观察、跟点观察、跟踪材料观察,有了这些观察方法的提示,教师的游戏观察更有针对性、更有效了。
二、深度学习《指南》,解读不同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及识别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
1.熟记《指南》中各领域目标的具体内容入手。对《指南》中与发展目标相对应的幼儿的典型行为表现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将从表面的文字阅读引向深度的内容理解。将学习《指南》与分析幼儿游戏行为相结合,以及游戏背后所隐藏的学习与发展。
2.读懂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识别到什么样的学习行为有可能发生。在游戏中,了解幼儿在游戏中是否能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对新事物、新材料能进行主动探索,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否懂得与同伴协商,当同伴也想要你的材料时,你能运用自己的办法与同伴去商量,当你发现同伴来抢自己喜欢的材料,发生冲突时,是否能自己想办法协商解决。
三、行动研究,教师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自主选择研究内容持续研究,支持回应游戏行为
1.行动研究是“实践—反思—验证”循环往复的过程。教师要针对一个个问题进行持续研究,才能实现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实现有效支持能力的提升。比如,教师发现班里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了解决安全问题的多种方法,便试图通过游戏分享活动帮助幼儿梳理经验,引发幼儿对问题的思考,从而促进幼儿在游戏中产生更多的自我保护的方法,以实现教师的支持作用。在游戏分享中,教师预设相关问题引导幼儿开展讨论、交流,但实际上并没有如期看到幼儿积极交流和主动思考的状态。活动之后,教师要进行反思,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第一,预设的问题过多,剥夺了幼儿自由交流的机会,提问的方式没能引发幼儿积极思考;第二,教师凸显了主导者的身份,而忽略了参与者的身份。于是,教师对分享活动的方案进行了调整,以幼儿自由交流为主,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介入幼儿的谈话,自然地将幼儿的交流引向深入,并适度地加以提炼和梳理。在第二次的分享活动中,由于交流形式比较自由,幼儿表达游戏体验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出现了教师插不上话的现象,预先设定的推进幼儿交流深度、梳理幼儿游戏经验的目标并未达成。活动后,教师再次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存在的原因在于教师把握现场教育契机的能力有所欠缺,没能引发幼儿对游戏行为的积极反思,导致分享活动只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上,而没有对现象背后的原因作进一步思考。
2.回应部分需具体可行,具有针对性,要基于对故事的描述与识别,体现对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能激励儿童产生新力量、获得新经验,如提供材料需明确提供怎样的材料和环境来支持该儿童的发展,二不是笼统地写提供材料。回应的视角与方式也要多元,可以是及时回应,也可以是延时回应;可以是调整环境材料,也可以是语言提示;可以是在园内给予回应,也可以是在家中给予支持和促进;可以是对个别儿童的回应,也可以是对全体儿童的回应。?
对于儿童来讲,游戏等于学习,游戏就是学习。没有游戏就没有童年,没有游戏就没有完整健全的儿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教授王振宇说:“以游戏为主要课程,”最重要的地方是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儿童,让儿童自由、自主、自觉地开展游戏。它实际上体现着游戏课程化的方向,实现着“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和“游戏=学习”的科学理念,可以与国外许多课程模式相互交融。“以游戏为主”的课程需要在实践积极反思不断地总结和完善,同时教师的观察能力、解读能力、支持能力也会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92-201.
[3] 张新立.让儿童游戏亲近大自然[J].学前教育研究,2006(5):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