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芬
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惠能中学 527400
所谓课堂交流,应该是指师生之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的一种民主平等的、真诚有理的教学交流活动,交流的各方相互对独立,相互尊重。而课堂的主体就是学生 ,并且每个人都不同,而因材施教就是指“最好的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是建立在每个学生以自己能够接受教育的程度基础上,制定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搞清楚自己性格特点和学习现状。这样学生才能合理的吸取别人的经验。经过日积月累,他们才能逐渐激发自己的内驱力,甚至还可以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别人分享。这才叫真正的学习,是体现交流吸收的学习,也是开放的学习。总而言之,课堂交流就应该是教师为了达到课堂效果,实现让学生学有所得,而组织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书本之间、还有师生和多媒体之间的一种有效的、多元的信息交流活动。面对全体师生各有特点的情况,因此,加强课堂交流有利于落实因材施教。
一、课堂交流是一种民主、平等、坦率、真诚的信息交流,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提升的空间
以生为本的理念,就是要求教育必须从学生当前的认知情况着手,而不是从教师当前的知识水平开始教学。简而言之,即教师若是从学生不懂的地方着手,学生永远都无法真正弄懂;只有从学生懂的地方开始,才能让学生慢慢的弄懂不明白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尊循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规律,帮助学生根据各自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求新知识,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有所得,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例如:我们在讲分式通分时就可以通过类比分数的通分来引出话题,让同学们从自己最熟悉,人人都有东西可讲的分数通分开始,不断的进行探讨交流,一步一步地接近分式通分,顺利的完成了新旧知识的过度和衔接,最后通过课堂交流探讨,充分挖掘了新的知识体系。由此可见,课堂交流如果充分体现了一种民主、平等、坦诚的信息交流,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水平,就可以实现以旧带新的目标,充分给予每个学生自由提升的空间,让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真正得到体现和落实。
二、加强课堂交流有利于尊重个体差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有所得,提高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杜绝了一刀切的现象
课堂交流是日常教学的常态,它贯穿于教学的每个过程、每个环节,只是交流的深广度不同而已。一个班级有几十名性格迥异、基础不同、领悟能力有差异的学生,他们既有自己的不同的生活经历、学习体会,他们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学习的方式。因此,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都应该得到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教师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给予学生表达个人见解的话语权,即使他的观点不正确,也要让他表述完整,因为任何观点的产生都是有原由的,教师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帮助学生找到根源,并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解法中的因式分解法时,一些同学经常会对3(x-5)2=2(x-5)这一种含有公因式类型的题目犯糊涂,有的同学甚至要反复五六才能真正掌握正确的解法。在与学生的课堂交流探讨中,我发现学生一直选取等式的基本性质这个知识做题:等式左右两边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或式子,等式依然成立。可惜她们忽略了一个细节:0除外!而这种题目的相同因式就存在为0的情况,决不能除之而后快,只能用提取公因式的方法为最佳选择。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和学生们一起研究了以下几道题来进行课堂交流探讨,让他们比较分析题目的差异:
(1)2X2=8 (2)2X2=8X
(3)2(X-1)2=8 (4) 2(X-1)2=8(X-1)
最后,通过学生自我观察比较,学生之间的生生交流以及师生课堂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题的要点,解决了一个难点。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不能被简化为一个人向另一群人“灌输”思想的行为,要不就会出现一刀切的局面。不仅会的学生没有提升,不会的同学还是没有搞懂弄通,也无法尊重个体差异,更无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有所得,提高自我认同感和成就感,也无法落实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
三、适当的生本交流、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有利于学生关于自身的理解、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自身的心路成长历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就感
在当代西方心理学理论流派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曾将“我”分为本我、自我与超我,并认为人的心路历程就是由这样三个“我”的相互矛盾与冲突构成。这一理论为我们分析人的心理现象提供了借鉴与启示。当学生在生本交流时,他会对课本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和归纳,这就是一种学习的体验和感悟,有利于实现自我、提升自我的价值;当学生在学生交流过程中,他会把自己的感悟慢慢的表述出来,这就是一种提炼和升华,也是提升自我的一种表现;当学生在师生课堂交流中获得教师的认同和赞许时,他就会根据超我的角度来进行自我评价和肯定,从而增强他的自信心和能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就感。
例如:初二升初三时,10班有一位对数学怀有恐惧心理的学生,当我给出一些问题给他,让他去通过生本交流,在课本中找到答案,就激发了他想试做例题的念头,当他能做出例题时,又继续激发了他试做练习的斗志,当他在和同学交流中能听懂别人的见解时,他又自我激发了发布意见的行为,当他的意见获得他人的赞同时,他的自信心就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训练,他学数学的自信心就慢慢建立起来了,从而进一步想更好一些,从不喜欢数学到主动要求老师出试题给他做,所以就促进了他自身的发展,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就感,一年后这位学生在中考考出了114分的好成绩。
总之,加强课堂交流主要是强调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的感受,并通过这种来源于现实的良性感受不断强化学生的内驱力,并把学生的视野领到数学世界以外的广阔天地,让数学课真正落实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领学生从懂的地方着手去探讨未知世界,尊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有所得,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
参考文献
[1] 百度文献:《对话教学法》
[2]《 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作者:黄 济 原载:《中国教育学刊》(2008.9.5)
[3]《班主任工作漫谈》作者:魏书生[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
[4]《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
作者:[李镇西.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