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第4期(下)   作者:刘经平
[导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学生具备好奇心才能够主动提出问题
        刘经平
        赣州市南康区十八塘乡中心小学  341414
        摘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学生具备好奇心才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有效培养。小学阶段是学生知识学习与思维养成的关键阶段,教师不仅 需要重视学生知识教育,同时也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由探讨、积极思考。伴随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当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将问题意识的培养与知识教育结合起来,推动学生思想素质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对学生具有引导作用,是推动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开展小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提问,通过问题意思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课堂知识。在当前新课程标准中,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培育学生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自身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自身教学需要与学生未来发展需要将问题意识的培育重视起来。
一、当前小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氛围僵硬,学生缺乏勇气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具有一定权威,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跟随教师的引导,才能够学到知识。因此在实际参与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常会过于信任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敢提出自身问题。在此背景下,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忽略学生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将学生的主动作用重视起来,往往将课堂作为自己的一言堂,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没有及时给予积极鼓励与肯定,而是首先质疑学生,导致整体课堂氛围僵硬,学生难以鼓起勇气提问。
(二)缺乏提问空间,影响学生思考
        课堂教学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空间,因此,大部分教师为提高学生知识吸收效率,通常都会将教学优化重点放在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上,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但部分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却忽略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是在问题意识培养过程中,教师单纯将课堂作为自身进行知识演讲的平台,认为学生思考是在课下就能完成的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知识讲解,而忽略学生思考空间的预留。导致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神经过于紧绷,同时难以真正跟上教师的讲课节奏,不能够主动进行思考。
(三)脱离生活实践,影响学生思维
        小学阶段学生不具备良好的知识储备,因此在文言文语文知识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类旁申,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2]。就当前课堂数学教学而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教材内容,忽略学生实际生活情况,导致课堂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实践。但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其不具备相应的理解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吃力。同时难以直接提出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个人思维受到干扰。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育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一)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创设民主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转变自身教学思想,将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起来,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对于学生而言之所以没有勇气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亲近感。同时由于教师权威性,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受到课堂氛围的影响难以直接表露自身内在感受,影响学生发问[3]。此时教师首先应当树立起培育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意识,教学生问题意识培育,重视起来。其次则需要教师从根本出发,转变以往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实际作用,创设民主性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思思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与信任,不能够将自己放在过度权威的地位上,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例如当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首先应当鼓励学生,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进行肯定。此时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所偏差,教师也应当先鼓励再引导,避免打击学生。

并且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自身在课堂上的角色,不能够将自身单纯作为学生知识学习过程中的领导者,更重要的是将自己作为学生提出问题之后的伙伴,以商量的口吻与激励性的语言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鼓励学生发表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比如针对本节课所讲,学生提出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之后,教师不能够直接帮助学生解答,而是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再提出更多问题,并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答案。避免由于教师过于主动影响学生的自由发挥,帮助学生鼓起提出问题的勇气。
(二)创设合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提问兴趣
        小学生具有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开展课堂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面对陌生的知识,往往会具有较强的探索意识,能够积极提出问题[4]。此时,教师应当意识到学生的主动作用,为学生留足思考空间,通过合理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提问兴趣,使学生在合理的情境中主动发问。同时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实践,不能为了教学而教学,而应结合学生实际,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首先在实际教学之前,教师应当提前做好课堂安排,为学生留足思考空间。比如在进行新知识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进行概念讲解,之后再根据相关概念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鼓励学生提出自身问题。此时学生对相关概念具有初步了解,但还存在一定的疑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师不能直接开展之后的教学,而应通过合理的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比如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的时候,你学到了什么?如果是你遇到此类问题,你会怎么解决?令学生对知识进行思考。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故意出一些具有明显错误的题目,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老师在课堂上也会出错误,但是老师自己看不出来,能够帮老师看看吗?使学生参与到问题发现过程中,激发学生提问兴趣。
(三)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知识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所有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并体现在生活之中[5]。小学阶段学生不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对世界已经具备初步了解。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开展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通过个人经验开展相关学习,导致出现思维偏差。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应当积极的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经验提出问题。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打破常规,鼓励学生发出疑问。
        例如,在开展知识教学之后,教师首先可以提问学生:你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这样的状况吗?在实际生活中你对这一部分知识有什么印象?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思考学习内容。之后教师应当结合生活实践锻炼学生实际能力,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之中思考知识的实际应用,并提出该部分知识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积极联系,发挥生活经验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使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树立起自我探索意识。
结束语:
        问题意识对于小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小学阶段学生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其正处于探索世界的关键阶段,对世界具有天然的好奇心。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状态,积极转变自身传统的教学思想,通过民主课堂氛围的创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具备提问的兴趣。最后引导学生回归实际,令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最终实现学生问题意识的培育,推动学生自我探究能力与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付祥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东西南北:教育,2020:0297-0297.
        [2]李晓雁.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文理导航,2020:34-34.
        [3]任正莲.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教育(周刊),2020:37-37.
        [4]肖飞龙.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探究[J].东西南北:教育,2020:0387-0387.
        [5]沈红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东西南北:教育,2020:0380-03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