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莉
湖州市月河小学教育集团 313000
摘要: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要求需要强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来讲,也要紧紧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机制,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从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作为切入点,增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教学质量水平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小学;核心素养;科学课堂教学
一、以核心素养为培养目标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而的特点分析
其一,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新鲜事物与科学现象会使得小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动力之源。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引用新颖的案例形式与合适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其二,引导学生精准掌握科学理论知识。作为科学教学的重要基础,小学科学教学要以回归生活为原则,教师要选择与学生能力和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开展教学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循序渐进、步步加深地进行科学知识探索,产生科学学科的浓厚兴趣;其三,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对科学教学过程的不断优化,使学生在多样性的教学模式中增强自我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以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水平。
二、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小学科学课堂优化方案
(一)优化科学问题内容,培养学生探究品质
对于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基本围绕教师单一灌输化形式为主,学生在课堂当中地位较为被动,基本以被动接受的形式学习,严重缺乏自主思考的空间与时间。紧凑灌输模式的教学法,使得学生很难产生问题意识,对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只能成为一语空谈。从科学化教学原理来看,问题意识是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重要思想,一切科学化探索皆从对知识理论的质疑开始的,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而形成新的问题,才能够有效的驱动科学探索,形成学术知识入脑入心的动力。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兴趣特点进行问题的设计,注重提问的方式方法与技巧艺术。新课教授前,以问题的层层递进作为知识点教授的引入形式,并且积极辅助学生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引导环节的质量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要从基本概念与基础问题、从基础知识出发,以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实现知识体系的有效过渡。此外,提问要具有针对性,要以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协调安排,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对知识网络进行合理化构建。
(二)加强学习的合作性,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对知识探究的重要方法,并且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提升。从目前学生合作学习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诸多问题与矛盾,使得合作学习收效甚微。学生分组的不合理化、分组活动的低效化、分组合作学习时机选择不当等,使得分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要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进行不断的优化。首先,加强分组优化的依据和原则。
秉承“同组异质”的原则,要把学生学习能力作为参考依据,将学生小组分配的均衡化处理,使得每组都具在优、中、差三种比例的学生,目的在于以优秀学生作为带动效应的策略,实现优秀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效帮助中等生和学习困难生,并互动交流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其次,落实合作学习的有序进行。不能够实现分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势必会造成较为混乱的局面,使得学生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因此,对于合作学习来讲,要以合理化分工为前提,积极开展合作学习进行组织和协调,更要对分组成员有着合理化分配,做到合作秩序的井然有序,在合作学习中自觉遵守合作原则与规定,切实提高合作效率;最后,分组合作学习的开展要选择恰当时机。充分考虑合作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难度,并加以有效把握和协调。所以,对于分组合作学习问题的选择也极为关键,要做到因材而定、因势而选,使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与问题解决及时性,品尝到合作学习的成就感,增强合作学习的自信,切实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优化教学方法,增强学生探究动力
传统小学科学的教学手段依旧紧紧围绕“教材、黑板、粉笔”为主,将原本“做实验”的教学方法演变成“说实验”流程顺序,课堂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学生对于知识探究的心理需求。例如,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进教学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动态的文字、画面、视频等形式认知教学情境的设定,做到认真观察与严谨学习。小学处于科学教学的初级阶段,因此,对于信息技术应用于的教学过程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既能够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特点,又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探究动力。教师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拓展教学信息资源获取的层面,将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对于信息的丰富性与时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比如,在教授《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下载的文字剪辑的视频,让学生感官上观察到社会环保所面临的问题,认识到受利益驱使的人类为了单一追求经济发展而不惜破坏生态环境平衡的行为,导致诸多环境与自然资源遭受破坏的严重问题,使学生清晰了解环保的重要性,从而有效推动学生探究环保的做法、污染的治理等问题。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过程,能够为学生获取真实的教学体验,改变传统教学枯燥、乏味的体验。此外,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的,认知能力不足时无法有效把握知识的理论本质。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深刻揭示本质的理论化内容与逻辑体系,使得学生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达到掌握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规律,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与此同时,教师不能简单化地运用信息技术来完全替代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要为学生留存有自主探究的空间与时间,要为学生创设探究与思考科学的重要条件。
三、结语
对于小学生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深入要要求,授课教师应当懂得如何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良好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技术,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培养,树立起严谨而科学的探究态度,主动实践的探究方式,充分提高小学生科学学习效果、充分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因此,对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要来讲,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落实开展教学活动,教师积极改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切实有效地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超.小学科学课程综合化实践探索[J].科学咨询,2014(11)
[2]熊晓辉.核心素养视域下如何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J].西部素质教育,2019(15)
[3]汤华.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科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