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背景下通用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析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第4期(下)   作者:章宏
[导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新教材的应用,如何提升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章宏
        宁波诺丁汉大学附属中学      315040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新教材的应用,如何提升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新教材的特点,从“情景构建——任务驱动——问题设计——课堂评价”四个环节,通过构建有效教学的逻辑链条,对通用技术课堂的教学策略进行多角度的探析,并提供了一系列提升教学效果的建议。
        关键词:新教材;通用技术;教学策略

        2019版高中通用技术新教材从内容编排、项目设置到评价方式,都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整和优化。教材的内容信息量进一步增加,任务导向的编排方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学习评价与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也更加紧密,这些变化对我们的教学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也使传统的教学方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情境、任务、问题、评价等各环节实施科学的教学策略,对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作用、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通过情境构建激发学习动力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始于感官”。新教材对教学过程中的情景创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知识内涵。学生学习过程中结合鲜活的生活情境,可以更快速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并增强学习的情感体验。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通用技术的学科特点,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设计“真实”和“虚拟”两类情境。在真实情境的创设上,可充分利用实物教具、技术实验室、劳动实践基地等资源,通过学生对实物的操作和亲身体验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技术实验室对家用门锁进行拆解和安装,在解决生活问题的情境中,开展“流程”、“工艺装配”等模块的教学。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很多情境还可以通过“虚拟”的方式来呈现。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虚拟情境开展教学。例如在第二册《控制及其设计》章节的教学中,可以用三维动画演示“小区的道闸控制”、“飞机的姿态控制”等情境,激发学生对“输入、输出、反馈”等控制环节的兴趣和思考。无论是真实情境创建还是虚拟情境的设计,都要结合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在各类情境中领会技术知识的实际价值。
二、做好任务设计驱动自主探究
        在创设合理情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与教学主题密切相关的任务,引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从学生培养的角度看,将知识技能与完成某项具体任务相结合,有利于实现学以致用的培养目标,从而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通用技术新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任务案例,教师在具体的实施中,可以在教材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性的设计,使任务在内容和知识维度上更加饱满。例如在第一册《技术的发展》这一课时的教学中,在构建“野外环境下如何生火做饭?”这一情境后,可以安排“钻木取火”、“太阳光聚焦点火”两个不同的任务,让学生记录“所需材料、消耗时间、点火成功率”等信息并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两种取火方式的优缺点和技术要求上的区别”,然后进一步探讨技术的发展及对人的影响,并得出观点和结论。在任务推进的过程中,要允许学生失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任务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技术表达、团队协作等能力。学生完成任务后,授课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复盘”,探讨完成任务的多种途径或更优策略,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三、利用问题引导聚焦教学目标
        在推进任务的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创设问题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思考、驱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且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防止课堂松散、聚焦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进行问题的科学设置。
        问题设计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紧扣重点难点。例如在第一册“台灯”设计项目的教学中,在问题创设上可结合近年来设计题的考察重点,例如“台灯的角度调节如何实现?”、“限定范围的升降如何实现?”等高频考点,使学生在完成设计任务的过程中,提升对重难点的解题能力,防止出现为了完成任务而做任务,忽视了对核心学习目标的聚焦。问题创设的第二个原则是层层递进,通过提升问题难度或加入新的元素,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知识点的深度挖掘和综合应用,进一步实现学习的跃迁。仍然以“台灯”为例,在学生完成结构设计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引导思考“调节范围如何标注尺寸?”、“如何测试台灯的稳定性?”等问题,从而将尺寸标注、稳固结构、技术试验等多个知识点融会贯通,锻炼学生复杂题型的综合解析能力,不断提升思维进阶,深化和巩固知识点。
四、做好课堂评价夯实学习效果
        评价环节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开展有效的课堂评价,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短板,改进不足,并在学习认知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体系化和框架化,从而把课程的知识点正确理解并牢记入心。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自评、互评、师评”等多个维度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开展评价。以《模型和原型的制作》章节为例,自评环节可以更多地关注对过程的评价,例如在完成模型制作后,引导学生反思“制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点是什么?”、“下次制作我会如何改进?”,促进学生对工艺制作环节中难点的关注;在互评环节,可以适当侧重对成果的评价,例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作品评优,并让学生指出“打高分的原因是什么?低分作品主要存在什么问题?”通过展示亮点,发现问题,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借鉴和学习;在教师评价环节,要做到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集合,根据学习任务的整体完成度和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归纳点评,并给出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同时,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对学生取得的成果给予认可和鼓励、对受到的挫折给予关心和帮助,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构成,增强学习的信心,巩固所学技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朱丽泽.通用技术课教学突破口——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
        [3]何支瑜.核心素养下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创新思维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