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谦
重庆市渝中区中华路小学
课程作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方法和手段在学校教育体系和教育活动中始终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如果把学生比作花朵,那么学校就是花园,课程就是让花朵生长和绽放的养分。可见,课程本身也是具有生命力的,它发挥的功能就是通过文化的传递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广义的理解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理解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人文素养(人文修心)、科学素养(数理益智)、健康素养(锻炼健体)、艺术素养(艺工达美)、劳动素养(实践明理)是学生成长过程的全面反映,是现代公民需要具备的综合素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平时经常有意识的学习、实践和修养;是不断积累和沉淀的过程,是不断理解和深悟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和丰富的过程,是不断完善和完美的过程。
在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素养培养的过程中课程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但在课程的实施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影响着学生综合素养素养的养成。
误区一:认识模糊,把课程等同于学科知识。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强调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他的这一教育思想在我国的教育界留有一定的痕迹。有的学校或教师缩小了课程的内涵,认为课程就是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的,学生掌握了双基,也就等于发展了智力,形成了文化素养;简单地把传授知识当作了课程实施的重要任务。
误区二:忽视学生需求,课程实施缺乏弹性。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大致由三个部分构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现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占相当大比重的课程是国家课程,它是由专家设计、编制出来的。它反映了国家教育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中小学教育的共同标准。就国家课程而言,一方面,由于学生没有参与这些课程的建设,是一个局外人,因此学习主动性并不高,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体验,要想让学生喜欢这些课程是比较难的。另一方面,教师虽有二次开发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但是拘于“一考定质量”评价机制,也只能无奈地把课程实施看作固定的、不可变更的;上级部门要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上面怎么检测我就怎么做的过程,因此,课程实施缺乏顺应学生成长需要的弹性空间。
误区三:过分强化特色,校本课程的教育本色被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鲜明地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新理念;打破了以往教材一纲一本的统一封闭集权式课程管理局面,允许地方、学校因地制宜地编写教材,建设校本课程。所以,校本课程承载着所在学校的办学定位、教学内容、学生水平等内涵,是特色学校建设的重要生长点。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有的学校强化了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兴趣多样化需求的作用,忽视了校本课程要注重实际情况,弥补国家课程在从高级层次推行到低级层次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弊端,要更好地完成国家课程的本质要求。
校本课程成了学生兴趣培养的速成班,成了学校吸引生源的招牌,这种特色像工厂一样生产出带有自身标志的专利“产品”——学生,将教育置于华丽的境地,弱化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本色。
本着“无处不课程、无事不课程、无时不课程”的原则,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可以采用以下策略,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策略一:深化认识,提高课程领导力。学校是生长课程的地方。随着课程建设的推进,越加显示出课程领导力的作用。领导力涉及学校各方面的课程工作者,如校长、中层干部、教师……他们从不同岗位、工作中体现出各自的课程领导力。如果课程工作者以不变的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那么,课程建设就会受阻或偏离方向。唯有大家加强学习,提高积极性,纠正错误理念,并且强化自己课程的领导力才能收到成效。我们不妨着力从加强校本教研入手来提升学校、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学校以需求为起点,采取“一二三”培训形式。一是:解决一个问题,即每人提出一个课程建设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自选课题,通过自主研修、互助研讨、专家指导进行探索。二是:用好两个途径,即集体备课和案例分析。三是:突出三个环节,即以“学习、实践、交流”三个环节为主要流程,在不断循环中,做到真学、真用、真懂,从而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在课程建设中得以培养。
策略二:整合资源,形成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需要课程教育的合力,几个科目围绕着一个目标才能发挥出课程教育的最大效益。以小学教材为例,《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期有“我们生活的地球”一课;《语文》六年级上期四单元有“珍惜资源”主题学习;《数学》六年级下期有“节约用水”综合性学习。三门学科按照学科特点从不同的角度,直指一个共同的问题——保护资源。作为课程工作者,可以主动地进行课程设计,灵活、自由地实施课程,整合语文、数学、品德以及科学等学科的教学资源,在校内开展“开发地球资源大家谈”的论坛活动,促使学生把学科知识用于实践,解决问题,让他们获得深刻的认知体验,产生真正的兴趣。各科也发挥了最大育人效果。
策略三:以生为本,彰显学校特色。“特色”单独理解,提倡的是与众不同;如果放在“以生为本“的前提下,强调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因此,课程设置要适应未来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为学生今后多样化的发展和前途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校本课程的特色需要依据学校的定位、学科的内容、施教者的水平、受教者总体资质等具体情况而长远布局、合理规划。倘若把各不相同的课程,把复杂的受教者用简单的模式来套用,那一定会丧失学科的灵魂、最终失去校本课程的内质与优势。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应该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是能够体现对学生培养的针对性和传承性。唯有让校本课程在学生学习过后,有继续钻研的兴趣和愿望,唯有在多数学生身上看到共性的文化,才是把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课程建设需要顺应时代和学生需求,学生的综合素养需要在传承和创新中培养,二者相互作用。希望借助课程建设给予学生成长的养分,也希望通过学生的成长能促进课程建设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