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晓璇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孙武街道中心小学 251700
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活动化作为新的课 题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人们开始关注如何让丰富多彩的活动渗透 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并将此作为实现学生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改切入口,以带动整个语文课堂教 学的改革。
我校自去年以来,一直致力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促使课堂教 学有声有色,生动有趣,让学生乐学,让他们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 愉快地学习,主动地思考。如今教学活动化已被我校语文教师广泛地 釆纳,并运用于拼音、识字、讲读、课外阅读、说话、作文等教学中。 下面结合自身的实践谈一些浮浅的体会。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学活动化的前提。
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是主角,由他们一问到底或一讲到底,
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真正体现。因此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使教师 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和促进者,这样就能从 教师嘴里省下时间,留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例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可以将自己在 阅读中感受到的海底奇异的景象画成图画;可以将自己的感受有感情 地读出来;还可以做一名海底小导游,带领大家到海底世界漫游。经老师这样一引导,学生顿时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画 的专心致志,读的入情入境,演的绘声绘色。课堂上掀起了一个新的 髙潮。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根据自身的情况尽情发挥,得到了满足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宗旨是“在活动中学”。如何让学生动起来,需要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合理的教学情景。设置“活动” 情境,就是在课堂上给学生组织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智能活动,把教学目标隐含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达标。这里的“活动”是狭义的、具体的、外显的。在形式结构上,它可以是演讲式的,模拟式的,也可以是竞赛式的,游戏式的。学生在活动中敢动、敢说、敢问,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学也获得了更多的实效。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化的关键
活动化课堂教学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所以其形式应该多种多样,让学生在唱唱、跳跳、听听、画画、玩玩、学学中获得知识。
1、游戏活动。
教学拼音时,教师设计了 “拼一拼、找一找”、 的游戏,教学时,黑板上贴出各种图片,如:汽车、茶叶、火柴…… 教师出示音节第一个拼出的同学立刻上来把带有汽车的图片拿下来,然后他当小老师,带领同学们读音节“0仏”。依次下去,学生们对这样的活动产生了兴趣,于是学的更加积极主动。在低年级的生字教学中,“生字妈妈找宝宝”也是我们经常做的一个游戏,教师或一个学生“扮妈妈”,问某个生字在那里,其他同学便赶紧 找到并举起自己手中相应的生字卡片,在游戏中达到了识字的目的。
2、课本剧表演。教材中故事性强的课文可釆用课本剧表演,再现课文情景,体现人物性格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狼和小羊》、《丑小鸭》、《西门豹》、《将相和》、《秋天的怀念》等课文,都是指导学生表演锞本剧的好材料。
3、绘画。小学生喜欢绘画,让他们用自己的笔来描绘课文内容, 他们兴致很高:如《四季的脚步》中课文描写的四季景物;《秋天》中描写的蚂蚁、落叶、小鱼;《记金华双龙洞》的游览顺序图;《海底世界》中各种海底生物以及古诗中描写的景象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用自己五彩的笔画出来。
4、小导游。写景的文章缺乏生动的故事情节,往往不被孩子们喜欢。让他们做一名小导游,带领大家去参观游览,他们就会兴致很高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如:《北京》、《海滨小城》、《威尼斯的小艇》等课文。小导游们声情并茂的解说比起教师烦琐的讲解,效果要好的多。
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可以是与语文在知识有关的, 可以是以提髙语言表达能力为目的的,也可以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感 情的,只要是围绕语文教学的目标,都可以以活动的形式呈现。
三、课外语文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延伸
活动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 堂教学效果。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所以我们要把课堂活动延伸到课外以至更广阔的教育领域中,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一个大课堂。课外活动可以通过个别辅导、小组活动等渠道,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表演课本剧、编写手抄报、演讲比赛、辩论会、写读后感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了条件。
实践证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改变了语文课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的现象,它使学生感到语文课上“我能说”、“我能演”、“我会做”、“我会玩”……他们真的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使学习成了一种乐趣。活动化语文课堂对我们来说还刚刚起步,经过一年来的探索和实践,
我们的教学观念得到了切实的更新。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将不断努力探索,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