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仁风镇王圈小学 251400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指导,应该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激发其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在实际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意识,可以巧设思维情境,要注重培养欣赏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确保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方法的指导进行了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指导;策略
引言
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乏生活体验,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学生对阅读产生极大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产生强烈的欲望。杜甫提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纷繁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探索和实施更为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指导策略已经是非常关键的任务。
一、搭建师生对话的平台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是一个对话不断展开的过程,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对话是探索真理行之有效的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积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创造利于师生双方敞开心扉,打开对话心灵之窗的机会。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应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好伙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推动者。只有建立起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话才能平等,交流才能通畅,思维才能活跃,广大学生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和教师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对话。为此,教师要积极创设宽容、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提供自由交往和对话的空间,让学生在充分放松的情况下学习。同时,要允许学生对教师说“不”,允许学生畅谈自己不同于教师和他人的看法与见解,发表与众不同的阅读理解与感悟。学生只有置身于这样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課堂才能焕发出活泼而灵动的乐章。
二、关注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过程本应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互动中体现、思索和发现,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语文课上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尤其是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较差,老师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其主动学习的意识,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体会、抒发情感;在朗读、理解、体验、交流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1]。例如学习《看雪》这一课,可以在讲课之前提一个问题:“文中的雪和现实生活中雪有什么不一样?文中想表达什么中心思想?”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三遍文章,前两遍熟悉整篇文章,最后把问题带入文章中去读,读完之后,对于问题会有一个更深的见解,并分别谈谈自己对于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回答出老师所提出的问题。这样有序的指导学生阅读文章,不仅使学生能够明了文章中的内容,还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创设情境,激发阅读意愿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学生普遍缺乏强烈的阅读意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单一的文本阅读的方式导致阅读的过程比较枯燥。为此,教师可以利用情境的教学的方式改变阅读的手段。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可以使文本内容得到更为直观的还原,并呈现在学生面前。这可以使阅读活动更加具有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意愿,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阅读质量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这是低年级阶段一篇十分经典的童话故事。不难理解,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学习动机的直接影响。于是,我在教学中没有直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而是借助动画视频的形成创设了教学情境。
这段视频是《小蝌蚪找妈妈》的同名动画片,从外在形式来看,这部动画片具有十分浓郁的中国水墨画的特点,而这种比较强烈的动画形式无疑十分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在具体的情节上,这部动画片主要讲述了小蝌蚪孵化出来之后,想要去寻找自己的妈妈,在多次认错妈妈,而且历经一些危险之后,终于找到自己妈妈的故事。借助这部动画片,学生的注意力被充分吸引了。于是,我趁势对学生说:“同学们,这部动画片就是根据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改编的,但是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上,动画片进行了一些变动,那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个故事原本的情节是怎样的呢?”由于此时学生兴趣正浓,所以他们也表达出了比较强烈的阅读意愿。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学情境具有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
四、授之于渔,教会科学阅读的方法
(1)设置文本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
作为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在开展阅读教学之前,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悬念,让学生在充满好奇中,展开阅读。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运用这种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鼓励学生反思
在完成了阅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认真地反思本篇课文,针对文章的结构、布局,优美的句子以及文章背后所蕴含的意蕴进行认真的剖析,从诗歌中学习优美的语言,从记叙文中学习清晰、有条理的叙述方式,从说明文中学会解说事物,阐明事理。总之,对文本的阅读不应当仅仅停留在阅读中,更应该让学生由课堂阅读学习走向课外实践操作。在完成了课堂阅读教学任务之后,教师便可鼓励学生自己进行诗歌创作歌颂亲人、家乡、祖国,以此来进一步掌握诗歌的语言形式,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4)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讲授、讲授再讲授,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5)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只要形成了习惯,要改也更难,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所以,我们要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认为;除都学大纲规定学习的课文外,其余的课外阅读都应进行阅读的训练,即每个单元,重点,讲解,研讨一两篇,其余都进行篇章的阅读训练,而对于学生而言,要养成他们在生活中的自觉阅读习惯,如报纸,杂志,故事等,苏东坡的“通读,精读,出神入化”,这三个阶段我们也不妨拿来一用,让学生们在阅读中逐渐深入,知识面逐步扩大。
结语
总之,为了培养学生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从而达到读好书的目的,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书”的封闭教学,必须营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氛围,扩大学生阅读量,让学生把阅读坚持养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乐于沉浸于书香氛围之中,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郄彩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课内外,2019,(35):173.
[2]石芬芬.重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3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