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慧玲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学前教育系 241008
摘要:幼儿学习以游戏作为主要方式进行,戏剧表演区是实现幼儿以游戏形式开展学习的重要活动区之一。本研究充分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结合笔者自身在幼儿园实习探索经验,在深入研究幼儿戏剧表演水平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探究幼儿戏剧表演区材料投放的发展目标和材料配备的科学方式,以期为幼儿园戏剧表演区的科学布置提供参考,进而实现为幼儿创设充满趣味性和教育性的学习环境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幼儿园;戏剧表演区;材料配备;目标;方式
引言
游戏作为一种工具,幼儿通过它可以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适应环境。幼儿期是语言和思维能力发展的敏感期,是幼儿启蒙教育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幼儿的交往。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1]可见,游戏对幼儿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中,戏剧表演游戏是最具社会性的一种交往形式。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模仿和想象,体验并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而排除自我中心,积极参与交往求得与环境的融洽和谐。戏剧表演游戏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游戏。近年来,关于戏剧表演材料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越来越多,但针对戏剧表演游戏材料配备的目标与方式研究较少。我国学者主要是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对于戏剧表演区域活动的研究成果,从活动区的设置、活动区材料投放和活动中教师的观察指导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研究。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在幼儿园实习中对戏剧表演区活动所做的大量探索,形成了些许感悟和认识,以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幼儿园戏剧表演区材料配备的目标与方式等方面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究。
一、幼儿戏剧表演水平发展的阶段特征
幼儿戏剧表演能力在幼儿不同阶段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得到丰富和提高。当儿童独自或与同伴进行合作游戏并运用象征手法时,他们的戏剧表演游戏能力会大幅度提高。年纪比较小的儿童(24个月以下),则通常需要利用具体的实物来进行游戏。但是,到24个月岁左右,他们便开始运用一些抽象的物体替代事物(如:用积木块代替手机)。到36个月时,在缺少道具的情况下,大多数幼儿能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来扮演各种角色。在婴儿期,儿童就已经具备游戏能力。1岁到2岁之间,他们在表演时开始模仿。他们会模仿父母、玩伴等,并对他人表演的戏剧角色加入他们自己的理解。无论从认知发展还是社会化发展来看,都经历两个发展阶段。
(1)从认知发展来看,幼儿戏剧表演水平的第一阶段:象征性阶段。它的主要变现是:模仿成人的个别行为,例如幼儿选择角色和他们企图了解的周围世界有关(如:妈妈、爸爸、宝宝、动物)。幼儿会模仿他所扮演角色的一两件事情(如:幼儿宣称“我是妈妈”,摇着宝宝,并握着奶瓶)。此阶段的游戏材料是形象的玩具,游戏内容则以摆弄物品为主。幼儿会使用真实的东西或酷似实物的东西(如:使用真正的电话或玩具电话)。幼儿喜欢用身体与东西进行互动(如:敲打话筒、拨电话)等。幼儿戏剧表演水平的第二阶段:主题、情节阶段。它的主要表现是:重视游戏的情节,出现了游戏的真正主题,同时情节之间的连贯性、有序性也增多。此时幼儿选择的角色和外部世界相关(如:消防队、警察、医生)等。幼儿会把角色内容加以延伸。(如:幼儿说“我是妈妈”,她会喂宝宝、、准备晚餐,你是爸爸,你会开会、阅读报纸、上班和打电话等)。这个阶段的幼儿可以拿任何东西来当道具使用(如:把积木当成电话,或用手在耳边比划,把手当成电话等)。同时她们也会进行与主题有关的对话(如:在餐厅的场景中说“你想要吃什么”、“你点汉堡了吗”、“是的,我们点了汉堡、薯条和可乐”)。
(2)从社会化发展来看,幼儿戏剧表演水平也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个人独自游戏阶段。这个阶段以小班幼儿为主,正如我们所知的,在每个幼儿园的小班里,都会有“娃娃家”这一活动角,而在中班则很少,再往上来说,大班几乎没有“娃娃家”。小班的幼儿都十分喜爱这一区域,她们习惯于独自游戏,自己扮演妈妈或爸爸,并模仿她们做事(例如:她们会模仿妈妈去给宝宝喂奶,模仿妈妈在厨房做菜,模仿爷爷杵拐棍,爸爸看报纸等)。第二阶段:组合游戏。这个阶段的幼儿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设情境,尽力与他人合作,完成分配工作(例如:幼儿同意当公共汽车乘客,他给司机张车票,要司机找钱给他)。当然此时她们的游戏成员必须是两人及以上。游戏的难度和要求也不断加大,幼儿不仅需要了解自己的职责,同时也要明白同伴的职责,大家相互帮忙,相互协作才能更好的完成游戏。
二、幼儿戏剧表演区材料在不同年龄段的发展目标
蒙台梭利的“生命发展理论”指出,幼儿生理和心理都是不断发展着的,因此随着幼儿的不断发展,幼儿各年龄段的发展目标不同,幼儿戏剧表演区配备的目标也随之改变。
1.有初步的角色意识,会简单模仿—小班幼儿
当幼儿进入小班时,根据实习观察,发现此时的幼儿胆小、怯懦,甚至还有分离焦虑。教师需要利用戏剧表演区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角色意识,让幼儿运用玩具、材料等扮演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角色。同时,在游戏中幼儿需要知道自己扮演角色的名称,会模仿角色的典型行为和语言。最后,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下,要学会整理玩具、材料,并参与游戏的评价。
2.选取替代材料,学习遵守规则—中班幼儿
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幼儿到中班时,通过观察了解经常接触到的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扩大了角色范围,加深了对角色的理解,从而获得了初步的感性经验。此时幼儿在情景中可以明确角色的职责,并学习遵守规则,进行角色交往。中班的幼儿不再需要具体的实物来进行戏剧表演游戏,她们已经形成了初步的抽象概念。在教师指导下,她们会为游戏寻找替代品。(例如:他们会把手放在耳边假装在打电话,将手当作电话的替代品,手里是空的,在教师的手心放一下,假装付过钱给教师了……)当然,在教师帮助下,她们能够学习讨论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游戏进行简单的评价。
3.各司其职,合作共营游戏—大班幼儿
大班的幼儿游戏时能先构思游戏情节后行动,增强游戏目的性。他们开始的戏剧表演游戏往往是大型组合游戏。每个幼儿在游戏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在教师引导下能较为形象的扮演各自的角色,按角色职责行动。幼儿在游戏中能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和加深游戏情节,共同营造游戏,完成游戏,同时能积极参与游戏的评价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对游戏进行较具体且准确的评价。
三、幼儿戏剧表演区材料配备的方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同时幼儿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一个孩子都遵循这一过程。” [2]基于这一理论,戏剧表演区材料配备要遵从以下要求。
1.配备材料要尊重不同年龄阶段
幼儿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教师配备材料时,需要考虑不同的年龄阶段儿童的差别,提供的材料要符合她们的年龄特点。在早期阶段,幼儿玩戏剧扮演游戏必须依赖具体而真实的物体。年纪越小的幼儿,要给他越接近真实物品的道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例如:锅或电话)。而年纪较大的幼儿开始有能力靠想象力来使用道具,就可以给他们更开放的器材(例如:空的箱子、泡沫塑料和碎布料等)。一开始,最好只给少数的东西,等幼儿有了使用道具的技巧,并且懂得爱惜道具之后,再慢慢增加。
在小班,投放的主要材料就是“娃娃家材料”(例如:图1梳妆台;图2各种点心),都是选择对他们来说最熟悉的事物,构建娃娃家。小班的幼儿喜欢独自游戏,在娃娃家里,幼儿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进行象征游戏。
.png)
在中班,我们或许还是看到有“娃娃家”的出现,但是当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中班幼儿的思维更趋向于与人合作,他们会一个当爸爸,一个当妈妈,组成一个家,“爸爸”会帮“妈妈”干活,同样的“妈妈”也会帮助“爸爸”。当然在选取材料这方面,与小班相比,有较大的提升。中班的幼儿会选取替代材料,有自制简单玩具的能力。她们不再是在固有的思维里徘徊,而是有了初步的抽象概念,她们可能会将长方形的积木当作手机,用勺子舀碗里的“空气”,当作在吃饭等。她们往往会设定特定的情节,然后两人开始进行游戏。因此我们需要提供便于开展多主题和综合主题的角色游戏区域,部分形象玩具或设备以及丰富的未成型玩具。例如“药店游戏”。首先,在这个游戏中,药店就是幼儿设定的情境,所以我们会用一张背景纸(图3)假设情境发生,其次“医生”、“病人”则是幼儿扮演的角色,因此我们会选择一些带有医生和病人徽章(图4),帮助幼儿尽快的进入角色。当然在最后,我们根据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会准备游戏所需要的病历本、药丸(图5)等。
.png)
在大班,基本已经看不到“娃娃家”的存在了。这时的幼儿已经具有初步的游戏目的性,会丰富加深游戏情节,进一步加深对游戏规则和角色职责的理解。当然,该阶段幼儿更注重团体合作游戏。因此,在配备材料时,要扩大区域,增加更多的半成品,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例如花店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幼儿必须清晰的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职责,明确对每个角色的分工,遵守游戏的规则。可以看出,花店的不同种类的花朵是由幼儿插在花架上的,且花架的旁边是花的种子(图6)。根据我们的日常经验,我们知道,鲜花都是包装好的在出售, 所以这个游戏避免不了需要“包花工”,她们需要利用包装纸(图7)来包装花儿。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花朵的销售。此时我们需要幼儿扮演收银员,而她的工作则是跟顾客沟通并在收银台(图8)完成售卖。由此可见,在这个游戏中,需要“包花工”“插花工”“收银员”以及“顾客”等不同角色,同时这些角色只有各司其职,共同协作才能完成游戏的运转。
.png)
2.配备材料要兼备强、弱结构性
一般而言,强结构性材料难改变,功能单一且封闭,相对较稳定,而弱结构性材料结构可变,功能开放多样,稳定性不高。首先,我们不难发现,在小班、中班的娃娃家的游戏主题中,她们主要使用的是强结构性游戏材料(例如:毛绒玩具、厨具、电话,木质水果等),与此同时,弱结构性材料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一次性杯子、塑料管、纸剪成的衣服、泡沫纸碎片等)。各种戏剧表演区中的强结构性游戏材料带有较强的角色主题特征(例如:在娃娃家中的各种“家具”:床、衣柜、梳妆台等;在鞋店中的鞋子;医院中的注射器等物品),一些还兼有角色身份象征的特性(例如:厨师帽、医生护士工作服、围裙等),这些游戏材料给幼儿较为鲜明的暗示,容易引发幼儿产生相应的角色意识和角色行为。同时,弱结构性材料在小吃店内则使用的更为广泛,这些弱结构性材料主要作为各种食物的半成品的替代物,需要儿童自己动手进行制作和组装,很好的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由此可见,在幼儿园的戏剧表演区,强、弱结构性材料都是缺一不可的,为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必须配备相应的强、弱结构性材料。
3.配备材料要有趣味性且更新及时
幼儿的活动主要不是遵循目标,而是遵从兴趣和自身的需要,换言之,幼儿的学习活动主要靠兴趣和需要来维持,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幼儿对戏剧表演活动的兴趣,要求材料的配备要有趣味性。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园活动以游戏为主,游戏能最大程度激发幼儿兴趣。在配备幼儿园游戏材料时,要多投放一些新颖的且贴近日常的材料(例如:餐厅游戏、医院游戏、美容美发店游戏、超市游戏等)。有趣的游戏材料的配备,提高了戏剧表演区的趣味性,使幼儿的操作兴趣明显上升。戏剧表演区材料的及时更新是针对戏剧表演区材料投放过久导致幼儿缺乏兴趣而言的。材料配备一段时间后,教师要关注幼儿对材料的操作情况,发现幼儿对有些材料明显兴趣不高时,要及时做好记录并在之后进行调整。一般来说,对于那些被“肢解”的布娃娃,或扣子扣不起来、拉链拉不起来的扮演服、服饰,幼儿很快就会失去兴趣。所以说,道具若有破损就要修补或替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7054/200108/t20010801_166067.html
[2] 教育部.关于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1210/t20121009_143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