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4期   作者:晏丹
[导读] 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数学教材的编写者们将教学内容分成了很多板块
        晏丹
        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白龙观中心小学 448000

        摘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数学教材的编写者们将教学内容分成了很多板块,并采用由浅至深的方式排列教学内容。单从运算来说,教材中先出现的是加减运算,随后出现的是乘除运算,最后出现的是一元一次方程式。在面对这些内容的时候,学生想要灵活解决,就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计算能力。但是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需要循序渐进的发展、进步,只有夯实了基础,才能确保计算能力的落实。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计算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计算能力水平可以直接反映出他们的数学基础水平。由于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具有知识量大、知识点衔接紧凑的特点,所以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数学计算能力,才能避免解题过程中出现错误,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
        在现阶段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过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导致小学高年级学生不能认真地看题、审题,容易出现计算错误。
        任何阶段的数学计算学习都要求学生掌握各个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因为只有厘清了逻辑关系,学生才能进行准确计算。小学高年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是处理逻辑关系的能力比较欠缺。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数学计算规则的运用和数字逻辑关系的梳理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准确的计算。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计算的乐趣,还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另外,数学学科的各个知识点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学科的知识点存在着更加紧密的逻辑关系。因此,要想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必须加强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以期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一、在笔算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刚进入小学的时候,学生的思想、认知皆处于发展阶段,而且较为低下。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其客观原因是学生年龄小,天生好动,其根本原因是数学知识较为抽象,而且计算公式学生没有接触过,对于陌生的事物,学生较为恐惧,所以在学习的时候精力无法快速集中,甚至出现学过就忘的情况。
        鉴于此,教师需要利用笔算辅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例如“12+30等于多少”最简单直接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黑板上利用列竖式进行计算,边计算边告诉学生需要注意的点,如要让学生注意标注进位点和退位符号,从而确保学生快速准确的计算出答案,降低错误率。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学生的多种感官被刺激到了,所以会一同参与运算,如学生的视觉、思维、动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快速集中起来,认真仔细的汲取知识,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会有很明显的提高。而且在动笔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改掉粗心的毛病,帮助学生养成细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在口算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口算属于过渡阶段,比笔算要方便快捷,却也为学生利用心算去计算奠定好了基础。鉴于口算的特点为用嘴去计算,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采用多练习的方式。
        在练习时,教师需要多找一些典型例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例如“61-49等于多少”这个算式涉及了退位,在口算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出错,而这样的问题就是典型的例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锻炼让学生不动笔进行计算,并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口头复述题目,在脑海中列式计算,在脑海中打着草稿。相较而言,口算用时较短,效率更高,而且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学生掌握了口算的技巧后,计算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提高与发展。
        三、在心算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心算比前面提到的两种计算方式要更加的高级,完全凭借学生的空间和思维逻辑能力进行计算。


        在教学心算时,学生基本已经对常规的数学知识与误区形成了思维定势,所以在看到题目的时候,学生下意识的就会按照正确的计算方式进行运算。如“35+(25-19)等于多少”,在这样的题目中,出现了连加减,还带有括号,所以学生会下意识的去计算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括号外面的加法。心算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不断的运动,随着学生心算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思维也在不断地运动,智力水平也在不断地发展,技能也在不断地提高。
        四、在简算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数学知识存在一定的互通性,所以在学习数学公式的时候可以发现学习模式一直呈现出螺旋式的状态,学过的知识在不断地巩固复习,而后面学习的知识是学过的知识的补充及发展。
        比如普通的加减乘除教学完后,教材中会出现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运算规则,在学习过这些后,学生在遇到计算题的时候计算量会有所降低,时间和精力也能节省下来,所以这些规则统称为简算。例如在求25×36+25×46的时候,按照传统运算方法的话,需要先分别计算两个乘法,然后将其相加。这样的计算步骤较多,而且计算量较大,很容易出现错误。根据这个算式的规律来看,可以利用结合律将其简化为25×(36+46),这样一来,学生只要计算出括号里面的加法与括号外的数字相乘就可以得到答案,相对来说计算步骤少了很多,也可以降低错误率,降低学生的计算难度。由此可见,简算可以将复杂的算式简便化,能够提高计算效率,而且它也是对前面学过的知识的一种补充和发展。学生掌握了简算,计算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五、加强混合运算的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相对于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题,小学高年级数学计算题的难度在逐渐提高,内容也在逐渐增加,尤其是数学混合运算内容较多。因此,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混合运算能力,提高学生运算的准确率。
        不仅如此,教师既要学生牢记相应的计算规则,又要学生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数学混合运算能力,使得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固定的数学解题思维,提高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
        六、采取适当的方法,加强针对性训练
        数学计算并不是运用单一的规则,或者采用单一的方法进行计算。其实,数学计算涉及多种方法,当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能力后,数学计算方法的可选择性就比较广,对于同一道题目,可能会有更简单的计算方法。
        相比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维和计算基础。因此,在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时,教师要直接或者间接地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观察题目中所给数据的特点,进而找到更简便的计算方法。
        总结
        学生的智力与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起来的。因此,教师需要利用合适的措施与训练将学生的潜力不断的开发出来,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学生的阶段性发展奠定好基础,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楼珵英.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J].新校园:上旬刊,2014(5):181-181.
        [2]周健.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J].情感读本,2017(36):40.
        [3]王利勇,潘金花.试论做好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7(7).
        [4]王彩蕊.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15(21).
        [5]裘卫珍.小学高年级数学演绎推理能力的元认知思路构架[J].中国校外教育,2015(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