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核心素养视角下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4期   作者:王春花
[导读] 数学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建立理性思维的重要课程
        王春花
        青海省西宁市虎台中学,青海 西宁  810000

        摘要:数学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建立理性思维的重要课程。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应抓住这一关键期,并结合学生的现有认知特征来设置教学活动。但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将教学过程定义为“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生“学”的过程,造成学生的学习行为呈现出机械化的特点。而现代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从长远的角度观察学生的发展状况,清晰认知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而更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过程,将数学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初中数学课堂中,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数学学科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并且要求学生拥有一定的抽象思维。然而,抽象思维需要教师的耐心培养和指导。教师作为学生未来发展的促进者,需要以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研究对象,结合学生的认知现状与抽象知识之间出现的矛盾,构建出具体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思维与知识之间建立联结,这样一来,能够使学生完成思维的积极转变,进而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以“图形的旋转”为例,为了使学生通过观察具体实例认识旋转,并探索归纳出图形旋转的特征,笔者首先构建具体情境,导入新课,即:钟表的指针、飞机的螺旋桨、风车的叶片,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总结出旋转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笔者请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将风车叶片转动的过程描述出来,以此引导他们说出旋转的抽象概念。此外,在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时,笔者构建具体化的操作情境,并请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实验活动,找到旋转变换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进而归纳出旋转的基本性质。由此可见,通过教学情境的积极构建,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自主、高效,还能够帮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了解数学的抽象概念,进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设置课堂问题,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也是提高学生推理能力的催化剂。初中阶段是学生提升自己逻辑推理能力的关键时期,对此,教师应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主,结合教学目标,为学生设置课堂问题,使问题与学生最近所学内容建立有效联结,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还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时机,促进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逐步提升。
        以“正多边形和圆”为例,为了使学生了解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使他们通过正多边形与圆关系的学习提高猜想、推理以及迁移能力,笔者首先展示美丽的图案,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美,并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笔者设置课堂问题,即:正多边形和圆有什么关系?你能够借助圆做出一个正多边形吗?以这样的问题为导向,让学生能够联想到等分圆作出正多边形。此外,也使得每个学生主动将所学知识与正多边形联系起来,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进而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上。随后,笔者再次出示问题,即:将一个圆五等分,依次连接各分点得到一个五边形,这个五边形一定是正五边形吗?这样的问题便使得学生从正多边形的定义入手来证明多边形各边都相等,各角都相等,进而在逻辑推理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可见,通过问题的不断设置,不仅能够使学生亲自体会到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能够使旧知识完成正向迁移,进而使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三、引入生活案例,塑造学生的建模意识
        数学知识来自生活,并最终用于生活中。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可以逐渐塑造数学建模意识。

对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引入生活实例,将生活中的场景迁移到实际课堂,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还能够以生活问题为研究对象,使他们逐渐将生活问题数学化,再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将生活问题得以解决,进而潜移默化地塑造他们的建模意识。
        以“一元二次方程”为例,为了使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并以此体会数学建模的应用,笔者首先将生活问题呈现到学生面前,即:要组织一次排球邀请赛,参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比赛一场,根据场地和时间等条件,赛程计划安排7天,每天安排4场比赛,比赛组织者应邀请多少队参赛?以这样的生活问题为研究对象,使学生不断揭示其中的数量关系,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
        四、重视算理过程,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也是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分析初中学生的运算能力能够看出,他们的运算能力较为薄弱,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们没有完全深入算理过程,导致运算能力逐渐降低。对此,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应重视算理过程,同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使他们逐渐体会算理的过程,以此帮助他们深刻理解具体的算法,进而使他们的运算能力得以提升。
        以“弧长和扇形面积”为例,为了使学生经历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的探求过程,并使得他们学会利用弧长和扇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笔者首先播放运动会4乘100米决赛视频,使学生感知弧长和扇形面积与半径和圆心角有关,为推导公式做好铺垫。随后,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使他们发现在弧长l、圆心角n以及半径R三个量中,知道其中一个便能够求出另一个量。此外,在探究扇形面积公式时,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再书写推导过程,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两个公式与半径和圆心角密切相关的理解,以此使他们总结出弧长与扇形的面积公式。可见,由学生自己经历算理的过程,不仅能够强化他们对算法的理解,还能够使他们对算法产生进一步的认识,进而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运算能力。
        五、建立实践环境,培养学生的分析意识
        数学是一门以数据为依据的学科,与此同时,对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要求较高。对此,教师应设置实践环境,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使他们建立数据分析意识,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经历“数据整理、分析、作出判断”的全过程,还能够给学生一定的空间,使他们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并从中感受到数据的实际价值,进而使他们的数据分析意识得以加强。
        六、重视操作实践,建立学生的直观想象
        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进行空间想象,由此感知事物的形态和变化,利用图形理解,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初中是学生直观想象能力得以发展的关键期。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直观想象,而操作活动的积极开展不仅能够使学生有意识地将抽象概念赋予直观的“形”,还有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特殊模型,再将其过渡到一般模型,以此促使每个学生建立起直观想象能力。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理念无论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还是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能力和素质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根本。因此,在初中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聚焦数学的核心素养,并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重视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首先,教师的教学不应再停留在知识的传授这一层面中,而是要将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到一起,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其次,挖掘每个章节教学的隐性目标,并以此为主要导向,使教学活动得到不断优化,促进课堂中的教与学实现有机统一,从而在完善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中保证课堂教学活动达到有效性的目的,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夏冬平.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初探[J].中学数学,2016(24):60—62.
        [2]朱飞英.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从教学过程的维度分析[J].数学教学通讯,2017(5):64—65.
        [3]邹纯.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6):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