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媛媛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天津 滨海 300467)
摘要:线上音乐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最直观的受益点在于资源的便捷丰富和选择权的获得。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观看优质教学课,博览众家之长,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选择优质资源用于教学;音乐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时间性与流动性、音乐要素的展现不是固化的,所以在线上教学时不能像数学那样罗列知识点,而更多在动态的活动中让学生参与体验,不仅是关注音乐文本本身。本文对小学段线上音乐教学的音乐性生成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并对线上音乐教学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音乐;线上教学;问题;探讨
一、破冰之举——线上资源的开放与选择
以网络为媒介,教学的双方隔着屏幕相见,直播课程亦或录播课程都极大丰富了音乐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在app对学生进行点赞、鼓励、点评,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互动体验良好。站在学生角度看,录制的教学资源可以选择时间观看,自主空间较大且可选择范围变广,如果觉得老师讲得精彩或喜欢这种音乐学习体验还能反复观看,甚至可以看到同一课不同的讲述方式,学习的自主权更多掌握在学生手中。另一方面,这极大增加了音乐课程资源的普及性,网络资源也逐渐趋于专业化,不同模块和进度可供选择,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获得音乐知识技能的选择权倾向于学生自己,他们可以更自主地安排学习计划,有针对性的选择。
二、线上教学更应注重音乐性生成
在谈论音乐教学时,人们常常将音乐与音乐作品混为一谈,其实两者有本质的差别:“音乐是以音响而存在的,是人类的一种有意向性的行为。”音乐的产生与人以及人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而音乐作品是浩如烟海的听觉“文献”,在里基尔斯基关于实践音乐教育的阐释中,他也首先声明了论述的前提是“音乐完全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一种标准化的或传统‘作品’的集合”。以作品为中心的音乐教学突显音乐的本体价值,以音乐知识、技能(如演唱演奏或音乐制作)的获取和学习来取代参与音乐、创造实践,虽然对音乐技能的学习也是一种音乐实践,并且技能的程度也会制约音乐实践,但是,在这种唯技术化的机械复制的规训下,忽视了音乐涵养人的教育价值,剥离了音乐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同时也忽视了学生和教师双方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对自身和音乐的互动、师生间的互动产生的精神意义的探寻。对音乐作品的聆听欣赏是常见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课堂展开形式,以期达成“审美-意义”式的对学生的美育的目标,即通过审美欣赏使学生获得美感的陶冶,实际上,“审美”与“意义”之间若是没有中间环节:反思性参与实践,则很难达成直接的联系,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单纯聆听戏曲和亲自去学唱戏曲带给我们的感受是不同的。因为作为音乐实践主体的人,他对“音乐”、“音乐与自身”、“音乐与社会”等问题的感受在实践中协同发展才能完成意义的探寻。如图:
.png)
面对面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问“这段音乐好听吗?”“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这样流于表面的问题,并没有关注到学生与音乐间的互动,音乐性的生成就更是难以实现。线上教学的一大难点就是音乐沉浸与互动,所以更需要教师动脑、用心构架课程。尤其针对小学段学生好动、活泼的特点以及认知发展规律,线上音乐教学应给予学生更多体验环节,将音乐的美贯穿在有引导的自主探索中,一节课做到目标明确、架构清晰,学的是音乐而非简单的“音乐作品”。
三、问题与方案探索
音乐的沉浸体验与互动。面对面教学中,师生间、学生之间、学生与音乐本身之间,都处在动态的交流与互动中,比如教师的演唱与表情动作、其他同学的音乐活动都会影响整体的音乐交互体验。而在线上教学中,这种“同在”的感觉会弱化,对于小学段的学生而言,很可能会较快丧失学习兴趣,这是值得警惕的问题。值得高兴的是,有很多办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在课程架构上,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设计教学的实施,如可以用卡通人物代替同学的角色,这个角色也是教学环节的一部分,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在直播课程中,有很多app都有实时连麦等互动功能,可以进行交流。第二,在技术层面,智慧课堂开发提供更多支持。教师和学生都可以看到实时的学习状态,可以给予适时的跟进与评价。画质、音质的提高、信号传输效率的提高都能有效提升学习良好的体验感。
教学模式的滞后与学生需求变化之间的矛盾。很多教师没有思考线上教学的特点,套用面授课程的方式方法开展线上课程,常常使得课程程式化、缺乏吸引力,小学段学生很难投入学习,降低效率。线上音乐教学可以将更新鲜的教学资源整合进来,囊括更多音乐表现形式,在课程模块、内容安排上注重前后衔接,设计教学结构、流程、实施要点,注重问题驱动及反馈评价,增强学生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情境性、体验性和生成性,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设置有趣的评价,将音乐知识技能融入评价中,如在教学过程中屏幕中弹出一个问题,学生作答后继续学习,或弹出一条提示:请合着音乐稳定打拍子,完成后继续,整个教学过程结束后形成对整节课表现的具体评价,激发学习兴趣。当学生在一个良好的氛围和引导下展开音乐学习,这样的线上教学模式就成功一大半了。
线上音乐教学有其特有的优势和发展趋势,在技术进步与理念更新的支持下,这种模式会普惠更多人,包括参与教学的教师、学生,它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边界,更能成就学生自我学习和发展的潜能。量级增加的资源和共享使得师生有更多选择余地,这也是线上教学的活力所在。个性化学习和反复强化也是其优势,时间空间的限制也相对弱化。当然,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就小学段学生而言,这种模式的开展仍需硬件的完善和教师家长的适当引导,否则对于自制力和判断力不强的学生来说可能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从积极方面想,在技术、理念、适应性的加持下,线上音乐教学可以拓展学生音乐视野、接触更多优质音乐资源,逐渐改变学习观,为培养终身音乐学习兴趣做铺垫和辅助。多维度的线上音乐教学及音乐性生成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自主探寻意义的空间和更广泛的音乐体验机会,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向大众展示自己的音乐学习过程和成果,并与其他人交流获得音乐意义。这种看似随意的音乐参与活动事实上我们可以把它称为“非正式音乐教育”,虽然它发生的地点和方式非传统意义上的音乐教育,但这一过程体现的人的参与的完整度和意义生成的过程性决不能否认其价值,类似这样的音乐活动会越来越得到包容的眼光。
参考文献:
[1]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张婕.浅析在线音乐教育的现状、模式与趋势[J].艺术教育,2020.
[3] 江志敏.后现代课程观给基础音乐教育的启示[J].人民音乐,2009,4.
[4] 潘丽琴.单元学习:探寻音乐课堂教学新样态[J].中国音乐教育,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