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浅议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4期   作者:韦荣良
[导读]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韦荣良
        云南省富宁县民族中学        邮政编码:663400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   阅读能力   培养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即学生要有自觉学习的愿望和积极性,而不是在外来压力下被迫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得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而自主学习的首要前提是要具备定一定的阅读能力。可见,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非常必要的。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提高观察、分析、思维等高层能力的基础,许多学生不能掌握知识,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流畅地阅读、理解地阅读,没有学会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因此,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呢?结合自己在多年历史教学中实践,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设置悬念诱导学生阅读课本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是中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常用的“悬念”设置,很能吊读者的胃口,诱惑着读者非继续读下去不可。我们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也可以通过设计悬念来引导学生阅读。如在教学“鸦片战争”导入时,我接连抛出这样三个问题:(1)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这一观点正确吗?鸦片战争能否避免?为什么??(2)?西方资本主义在16世纪就已经发展起来了,为什么直到19世纪40年代才大规模侵略中国?在诸多的资本主义国家中,为什么由英国充当侵略中国的急先锋?(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于1640年,清王朝于1644年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200年后,两国强弱形成如此鲜明对照,其根本原因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仔细地去阅读课文并深入思考,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在自然状态中顺利地迁移到教学中来。
        二、做阅读笔记以提高阅读效果
        学生在课内外阅读的时应养成做良好的做阅读笔记的习惯。我个人觉得历史阅读笔记应该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做标注,书本上写笔记。高一年级伊始,就应该向学生提出历史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上课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划各种符号。要求符号统一规范,如一般常用的重要语句下面划波浪式符号,①②③表示几个并列内容要点,两竖表示课文内容的层次等等。做标注即阅读时在课本的字里行间、空白处做标示注明。如读到美国独立战争经过时在书上相应的空白处写6条标注:①莱克星顿枪声(开始);②大陆会议召开(建军);③《独立宣言》发表(建国);④萨拉托加战役(转折);⑤约克镇投降(胜利);⑥英美签订和约(结束)。这6条标注正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经过提纲及6件大事。

在书上划符号写标注可以将阅读中-闪而过的感触、见解、难点、疑点随时标记下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吸收精华,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理解和“再创造”,使书本知识真正为自己所掌握,创作出新东西。总之,划符号写标注就是用自己的思路和语言对教材进行加工、分解和初步消化,是把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知识的重要步骤,有利于使书由“厚”读“薄,有利于今后复习。
        三、针对具体问题精读以培养阅读能力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预设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以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提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去粗取精。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自己回答,复杂点的可通过学生讨论解决。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的讨论,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再次精读、细读课文,归纳出答案。对于课堂中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课后再阅读其他资料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深化。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使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此外,在具体的教学中我还做了一些尝试。如加强教师的导读示范活动。例如:讲授新课内容时,注重讲授教材中的章、节、子目的标题含意,讲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注意引导学生认识教材中史实与结论的关系,突出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四个要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性质、影响等等。带动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阅读课文。在掌握课文内容精髓的同时,开拓思路,进行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这样,由于教师的反复示范,促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特点的认识不断强化,阅读能力也就不断提高。再如,充分利用关键词。如“转折、转变”常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最关键处,可以说是一字千钧。“开始、开端”往往用在某个阶段某个时期重大历史事件开端处,具有划时代意义。例如“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八一南昌起义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全国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另外,像“标志”“序幕”“第一”“最"“重大”等等这些词,在学生阅读课文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阅读能力训练的另一个渠道是课外的习题训练。适当的、高质量的练习题能够起到巩固知识,培养阅读能力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科学设计习题,通过练习、考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立足课本,从指导学生遵循阅读原则入手,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精心设计教学程序,鼓励学生阅读,并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为学生以后的历史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苏寿桐《中国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
        2、张一平《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