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岳 陈振华
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根据体育自身的特点,从体育的视角对德育途径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德育在体育中的体现以及实施形式,得出如下结论:1.体育是很好的德育途径,本身蕴含着诸多德育内容:包括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等体育道德;顽强拼搏、超越自我、永不言弃等体育精神;胜不骄败不馁的胜负观、文明礼貌、社会责任感等体育品质。2.体育中落实德育教育的关键是参与。开展形式可为:利用体育课的各环节有针对性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机会让学生多参与各种体育竞赛、观看体育赛事、营造体育文化氛围等。以期充分发挥体育的德育功能,扩宽德育之路径,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德育 途径 体育
一 体育中的德育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优良的道德品格是一代新人全面发展的底色[1]。“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育人先育德,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教育方针,发挥以体育人功能,对体育中的德育体现有深刻的认识,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在体育中实施育德。教育家蔡元培曾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要让人们精神变得文明,应先使他们的身体更强健。体魄变得强健了,文明之精神也就自然而然的有了。体育中蕴含着诸多德育内容。体育品德是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体育品德包括体育道德、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2]。
1.1 体育道德
体育道德,是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在体育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包括遵守规则、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等。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有其自身的规则,参与者都应自觉地遵守项目规则,否则体育运动将无法正常有序地进行;体育比赛中很多方面体现着尊重他人。双方队员相互握手示好,是对对手的尊重;队员服从裁判的判决,是对裁判的尊重;运动员在比赛中遵守规则、文明比赛也是对观众的尊重。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需要在竞争与合作中遵守共同的行为准则,并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利益,尊重他人的权利等。体育活动中蕴含的这种道德可以正迁移到参与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同样她也是社会发展所鼓励和宣扬的。
1.2 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3]。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对体育实践活动起着导向作用。体育精神的内涵很广,主要有顽强拼搏、超越自我、勇于进取、永不言弃、自尊自信等。拼搏才有可能赢得比赛的胜利,才能更好的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魅力;超越自我是不断追求卓越的过程,一次次向新的高度发起挑战;勇于进取者会表现出积极上进的做事风格,敢于挑战,不断提高;永不言弃在体育运动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自尊自信表现为在体育活动中相信自己能够完成体育动作,取得成功。这些体育精神常常被用来作为校风,用以激励全校师生创造佳绩。
1.3 体育品质
体育品格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表现的某些稳定的倾向和特征[4]。突出表现为胜不骄败不馁的胜负观、文明礼貌、相互尊重、社会责任感等。有比赛就有胜负,参与者都渴望取得好的成绩,勇争第一,而冠军只有一个,我们面临着比赛结果的胜负问题。获胜固然可喜,但也不应骄傲自大。输了比赛不气馁,总结问题,然后努力提高自己;体育是一种文明。体育活动中的很多行为举止体现出一种礼节,这种礼节是出于尊重、友善。如,比赛结束,队员向对手握手拥抱示好,向裁判员鞠躬表达谢意等;在各种体育运动中,尤其是团体项目中,每位队员在场上都扮演者自己的角色,并且每个角色都要肩负一定的责任,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协作配合。
二 体育中德育的落实
说教式的德育难以令学生有深刻的反省和领悟。几乎所有的德育内容都能在体育教材中找到它的位置,所以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比其他学科更有优势[5]。因为体育学科的德育形式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逐渐实现德育。
体育既然是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才能将德育工作在体育中得以落实?一、体育老师是主导。教师应在各种体育活动中,不断树立学生的体育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主体,是德育教育的对象。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去,只有参与了各种道德、品质与精神才能得到培养。在体育活动中开展德育工作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
2.1 体育课堂
育人的主阵地在课堂。体育教学中处处存在着德育因素,只要教师用心体会,体育将成为德育教育的一个良好渠道[5]。课的开始部分:集合、整队、清点人数以及师生问好等,可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守时意识,组织性、纪律性以及文明礼貌、尊重他人的品德;课的基本部分:根据教学内容挖掘其德育内涵,把握好德育教育的时机。在学生参与体育练习后,有了亲身体验,然后参透其相应的德育内容;课的结束部分:课堂小结、回收器材、师生告别,使学生逐渐养成赞扬鼓励他人、热爱劳动,礼貌待人的行为习惯。
2.2 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之一。经常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学生独立自主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不同的活动内容起着不同的德育效果。据此,可多选择几种体育项目,以较为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品德;另外,要坚持参与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对学生品德的塑造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并非一两次体育锻炼能够完成的。因此还要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2.3 体育竞赛
体育竞赛最为重要是公平竞争。公平竞争就要求参与者严于律己、诚实守信;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竞赛就要在赛场上超越自我,努力拼搏,坚持不懈;竞赛还要有良好的心里素质,从容、冷静地参加比赛,正确地看待比赛的结果;经常参与各种体育竞赛,可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心里素质以及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这些品质和精神将会对学生的现在和将来产生重要影响,使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更为自律、有耐心、果敢。
2.4 其他形式
观看体育赛事以及赛事新闻报道,耳闻目染之下,会使学生得到体育品德的熏陶;加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体育文化的渲染可以唤起学生内在的潜在体育品德;发挥榜样的作用。如在体育活动中对有突出表现的个人和团体,每周的国旗下讲话时予以表彰教育;以体育的形式开展主题班会。如开展以“增强班级凝聚力”为主题的班会,可通过开展拔河比赛、班级篮球赛等团体项目,达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结语
体育是很好的德育途径,应充分挖掘体育的德育功能。体育本身蕴含着诸多德育内容。包括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和行为等体育道德;顽强拼搏、超越自我、勇于进取、永不言弃等体育精神;胜不骄败不馁的胜负观、文明礼貌、相互尊重、社会责任感等体育品质。这些体育品德会对学生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体育中落实德育教育关键的是参与,利用体育课的各个环节有针对性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机会让学生多参与各种体育竞赛、观看体育赛事、营造体育文化氛围等。
参考文献
[1]卢焕雄.落实好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EB/OL].http://theory.gmw.cn/2017-12/
20/content_27142149.htm,2018-04-10.
[2]董明华.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德”落在何处[J].中国学校体育,2018(3):33.
[3]体育精神[EB/OL].https://baike.so.com/doc/4916870-5135652.html,2018-04-10.
[4]王天生.体育运动心理学[M].广州:广东省出版社,1986:352.
[5]周志勇.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思考体育教学[J].中国学校体育,2018(3):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