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强生态意识教育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4期   作者:郭金红
[导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所遭到的破坏越来越严重
        郭金红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孙武街道中学  251700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所遭到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在中学阶段,生物课堂的教育过程中,进行生态意识的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根据调查研究显示,初中生所掌握的生态意识不够强烈,生态保护的主观行为以及获得生态保护的信息都比较薄弱,面对以上这些问题,在本文中就针对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加强生态意识教育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生态意识;教育策略
        引言
        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受了很严重的破坏,现如今我们所面临的生态问题越来越严峻,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高生态意识的教育。在多次生态环境相关的会议召开之后,人们对于生态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现如今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态意识的教育,已经获得了全面的推广。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强生态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1)学生提高生态文明素养的要求
        初中生正处于一个人格的养成时期,因此,使其接受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对其今后的成长意义重大。而现阶段,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问题普遍认知度较低,并且对相关方面情感淡漠,主动性与积极性较差,不能够从身边做起,投入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中,这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事业来说极为不利。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学生必须从学生时代就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自觉地维护周围的生态环境,为生态文明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科学教育自身的要求
        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多的将人文教育注入到科学教育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生态文明即为人文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将生态文明的思想融入到生物教学中是符合科学教育自身要求的。生物学就其学科内容而言,在生态文明方面有着其自身的优越性,其对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态文明的思想。在生物教学中引进生态文明意识不仅能够顺应原有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够对原有教学内容做一个深层次的扩充。
        (3)生命科学观对当今课堂的要求
        在当前强调生物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越来越注重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学生对知识情感方面的认知,如何通过生物课堂使学生将学到的处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方法得到合理的运用,或是采用适當的方法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是现阶段生物教学的目的,而不应该只停留在对知识内容的灌输。唯有如此真正的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同身边的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同感,促进其更好的学习相关知识,以此来适应生物核心素养中生命科学观的要求。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加强生态意识教育的策略
        (1)在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意识
        第一,了解基础生态环境知识
        课本是进行教学的基础,无论哪一门学科,都需要进行教师带领学生从课本进行基础的入门,生物学科也不例外,所以要想进行“生态环境意识”的教学,就需要在课本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基础原理、概念的要素铺垫。例如在苏教版的教材中,八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生物的多样性》作为一个宏观的课程,将“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作为教学重点,将动物、植物、微生物三种基础生物环境的成员进行了系统的概述,通过这门基础的课程,学生能够将自己生活中的生命体进行更加细致专业化的区分。这部分知识能够和之前的知识进行联系,例如七年级第六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七年级的学习过程中仅仅学习了带叶植物的光合作用,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多数菌类植物虽然属于植物的种类,但是因为它没有叶绿体,所以不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即“不是所有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都是植物,但不一定是绿色植物”。

通过前后知识体系的相互串联,学生能够具备扎实、基础的生物素养,成长为生态系统保护力量的新生力量。
        第二,增强生态环境意识
        生态环境意识包含多种意识,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文化文明”以及“资源协调开发”等,这些思想相辅相成,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之中,学习到自觉的意识,需要教师树立“超文本”的开发观念。例如,在苏教版的教材之中,八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讲述了《生物和环境是统一体》,其中,“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一个非常宏观的概念,为了实现这个概念的具体化,教师可以借助某一种动物,以小见大进行教学。如濒危生物大象,首先,教师要通过对大象的影像介绍,唤起学生的同情心:大象主要分为非洲象、亚洲象以及非洲森林象,它们具有复杂的母系社会结构。但是却因为象牙而被掳杀,从伊朗到东南亚,曾经都有大象群的身影,但是现在却越来越难以见到。为了保护大象实现区域自然的平衡,教师需要将对大象的合理保护进行具体化的研究,鼓励学生从课本中提到的生态保护措施进行细化,并以实际条件进行拓展,让学生紧密联系大象灭绝的人文经济原因,从制定禁止象牙交易的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自觉化的展现。
        (2)培养一体化的环境观念
        第一,从学习材料中增强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的教学需要教师在完成基础的课本知识之外,积极进行生物素养的深化学习,帮助初中生理解保护环境的意识,从生态规律入手,不断理解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条件,进而增强自身的紧迫感,达到德育的目的。例如,在苏教版的教材之中,七年级下册的最后一章节《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课本将正在恶化的生态环境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從自身做起”,在进行这部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按照由浅入深的程度,让学生认可课文中“合理利用自然”的观点;然后从教师提供的“水质富营养化”“酸雨”及“赤潮”等现象中,探讨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如“酸雨是工业产品排放硫化物而产生的气体”,补充“是什么”“为什么”的课题研究过程;最后进行补充说明,让学生自主讨论,如何进行环境的污染治理,追根溯源,“水质富营养化,仅仅依靠禁止农药等成分的倾泻就能解决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主观意见,帮助学生在不逆反自然规律的时候,开阔保护环境的思路。
        第二,从国情和法治观念出发
        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离不开对实际国情的考察,这部分考察既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经济开发,所以在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我国丰富的生态环境案例中进行选取,调动起学生的关心热情。例如,在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中,二十五章《生态系统》通过对组成和能量流动进行了文本化的解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联系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现实情况。所以对资源的开发较多,尤其是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带来的不可逆高速度消耗能够进行生物学科化的理解,并由森林和土地资源直接带来的生态问题会有土地污染、森林毁灭、淡水缺乏等情况,进行国情解读,树立起宏观的生物教学。除此之外,生物学科的学习离不开“一体化的理念”,为了推广这种理念,学生还需要学会从法治的角度出发,进行文化教育,通过对这个生物知识角度的学习,学生能够在综合性的题目中,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实施,对森林资源进行“伐林养林”相结合,在开发林木资源的时候,同时需要种植新树苗。
        结语
        新课标对各项课程的教学都进行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良好的教学目的,帮助学生在提升学科素养的同时,提高忧患意识,教师需要以和谐发展为理念,不断研发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秦伟强.生物学教学中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7.
        [2]纪霞,周峰.中学生物教学与大学专业选择:以生态、环境相关内容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16(10):54-55.
        [3]赖琼华.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的实践与体会[J].林区教学,2015(6):96-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