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芬
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塔上镇学区
安徒生 (1805-1875),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既是世界文学童话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今天我们赏析一下他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该童话主要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欢乐、举杯共庆的圣诞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读了几遍这则童话,杜甫写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诗句又浮现在眼前。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无情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下面我具体谈一下文中的二、三、五。
第一、“二”指的是文中的“两个幸福”。
第一个幸福值得是她曾经有过的幸福,就是她擦着火柴是出现的幻象,她在美丽的幻象中死去,第 二个幸福指在新的一年里她幸福了,因为她摆脱了寒冷,饥饿,痛苦的生活,她死了.通过这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满腔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进一步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与罪恶,说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人生活悲惨,毫无幸福可言。
到底“幸福不幸福”,文章没有明确提示,但是作者却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而和我们现在的少年儿童的生活相比较,真有天壤之别,我们现在少年儿童的生活,哪一个不是穿食无忧,通过对比从另个侧面也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十三五”期间中国打胜了举世瞩目的壮举----脱贫攻坚这一硬仗,中国消除了绝对平困,这一世界性的难题在中国得到解决,世界上其他国家做到了吗?岂不是说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吗?
第二、“三”指文中三次提到“大年夜”。
课文三次提到“大年夜”:第一次是在文章一开头,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出去卖火柴。第二次是写小女孩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看着别人家窗户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心里忘不了这是“大年夜”。第三次是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
课文三次提到“大年夜”,这是给故事安排的特定时间、特定环境,大年夜本应是欢乐的、幸福的,而小女孩却在大年夜走在街头,在大年夜看着别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在大年夜冻饿而死。这就更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惨,更引起人们对她的同情、怜悯, 体现了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大年夜,是西方的圣诞节的前夜,和我们中国的除夕夜一样。这个时候本来是万家灯火,全家团聚的时候,大家团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饭,唠着嗑,可是却发生了一件和欢乐、团聚相违背的事-----卖火柴的小女孩被冻死了,这是对当时资本主义制度的极大地讽刺,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第三、“五”指文中“五次点燃火柴”。
卖火柴的小女孩点了5次火柴:
小女孩第一次燃火柴是因为她太寒冷了,她擦亮火柴之后,从火光里看见了火炉,她感觉自己身上变得十分暖和。
小女孩第二次点燃火柴是因为她太饿了,这次她从火柴里面看见了香喷喷的烤鹅,并且烤鹅还背看刀叉向她走来。
小女孩第三次点燃火柴是因为她渴望快乐她从火光里看见了美丽的圣诞树。她从来没见过这么漂亮的圣诞树,但是随着火光的熄灭,圣诞树也渐渐变成了天空中闪烁的星星。
小女孩点燃第四次点火柴是因为思念,也是因为自己不幸福。这次,小女孩从火光中看见了奶奶,奶奶是那么慈爱她感受到了久违的幸福。
小女孩第五次点燃了一大把火柴,他想要跟奶奶一起走,这次他看见奶奶变得高大美丽,将自己搂在怀里,去了一个没有饥饿与寒冷的地方。
从以上分析得知,五次点燃火柴分别是在她渴望食物、渴望温暖、渴望快乐、渴望亲人的关爱的情况下点燃的。而这个时候,她的渴望心情与现实大相径庭,遭到了毁灭,导致了她生命的结束,而资本主义制度下所标榜的自由、民主、平等在小女孩被冻死的同时,被“金钱”二字狠狠地扇了一个耳光,因为在那种制度下,离开了金钱,什么也玩不转了,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不也是亲情沦丧、道德沦丧的鲜明例子吗?从2020年年初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开始至今,号称民主、自由、平等的美国死亡人数已经达到了547234人,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啊!跟中国政府抗疫的实例相比较,确实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不改,牢记使命,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政府能够快速控制疫情的蔓延,阻断传染源,避免了更多人遭受传染,使中国人民生活在和平安静的环境中,得利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这是美国和其他国家所不可比拟的。
由此可见,时代在进步,历史在进步,但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不变革,迟早会被历史淘汰,执政者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