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道德与法制》学科中的诚信教育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4期   作者:顾华燕
[导读] 在小学《道德与法制》学科教学中,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诚信教育作为道德品质的首要内容,作为24字核心价值观内容之一
        顾华燕
        绍兴市上虞区华维文澜小学   312300

        摘要:在小学《道德与法制》学科教学中,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诚信教育作为道德品质的首要内容,作为24字核心价值观内容之一,其地位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期间,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诚”与“信”,应围绕教学内容与相关案例,在多方面渗透诚信教育,使学生明确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意义,进而提高小学生对诚信的自觉性。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在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使其成长为诚实守信、明辨是非的好学生,好公民。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制;诚信教育;教学策略

        我国是礼仪之邦,诚信更是千古流传的优秀品德。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其诚实守信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其不仅可以健全小学生的人格,更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综合素养,使其成为尊重诺言、坚持守信的好孩子。立足当代社会发展背景而言,各种信息流通速度较快,小学生也极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动摇着小学生的诚信观念。对此,教师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应充分发挥道德与法制学科的教育价值,在多方面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进而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一、创新教育方式
        开展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时,结合教学实践得知,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充分唤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诚信教育无法有效落实。对此,在开展诚信教育前,教师需要优化教学模式,在遵循教学目标与学生学情的基础上,为学生制定新的教学方案。例如,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制教育活动前,可以组织一次调查活动,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说说自己对诚信的看法,如讲述自己过往的经历,既可以是自己诚实守信的经历,也可以是自己所接触过的真实事件。总之,教师需要适当颠覆教学模式,并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应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使学生乐于参与诚信教育活动,进而为后续教学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讲解诚信问题
        “诚”是诚实,不撒谎;“信”是守信,说到做到。想要高效落实诚信教育活动,教师应选择合理的教育主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成为发展主体。在选择诚信教育活动主题时,教师应立足实际生活,选择一些学生所熟知的事件,以此激发小学生的了解兴趣。例如,教师在开展“诚信是金”的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民间小故事,在导入活动主题后,为学生讲解故事的具体内容。

这其中,可以为学生讲解《狼来了》、《列宁打碎花瓶的故事》、《宋庆龄——一定要守信》等小故事,针对低段小学生而言,这些故事不仅通俗易懂,且相对有趣,可以充分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又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曾子杀猪》的故事,通过此类故事引出诚信做人的重要性,使小学生明白诚信是流传千古的优秀品德。在讲解完故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出一些基本判断,可以为学生设置情境,要求学生判断这样做是对是错,以此引导学生形成是非观[1]。
三、营造诚信情境
        低段小学生年级较小,不具备良好的抽象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在设置教学活动时,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应结合其实际年龄与认知水平,为学生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2]。在设置诚信情境时,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开展,并适当拓展理论知识以外的内容,在多方面引导小学生了解诚实守信的重要性。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而言,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生活性,因此教师在设置教学活动时,也需围绕小学生实际生活开展,在遵循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将诚信教育真正落实到学生内心深处。例如,笔者曾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丹和小萱是一对好朋友,她俩相互赠送给对方一个礼物。可是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闹矛盾了,小丁就提出要小郑归还礼物。这是低段孩子中经常出现的现象,让学生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是非对错。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和是非辨别,使学生意识到遵守承诺是极为宝贵的品质,更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
四、鼓励学生思考
        开展诚信教育时,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并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具体而言,教师在讲解诚信故事时,需要使学生感受到诚信的重要性。这其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小学生若人们都不守信用,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呢?通过此问题,使学生思考诚信守信的重要性。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搜集诚信小故事,例如民间广为流传的《偷白鲞》的故事:小时候偷白鲞,家长不但不批评反而还表扬孩子,长大后锒铛入狱。在搜集故事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学生以表演的方式进行还原,在表演结束后,教师需要鼓励每人发表自己对诚信的看法。这其中,一些学生认为,不诚实、不守信会使人感到失望与难过,甚至会走偏人生路,是及其不好的行为;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只有诚实守信才会获得更多的朋友与快乐。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看法进行总结,带领学生深入了解诚实守信的深刻内涵。通过此种方式,使小学生明确诚信做人的基本道理,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中践行这一良好品德,学会遵守承诺,以诚待人。
结束语
        总之,道德与法制学科就是为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其成为人格健全、素质良好的优秀学生。立足诚信教育目标下,教师更应关注学生的素质情况,应紧跟教学方针,在多方面渗透诚信教育,使学生了解诚信、尊重诚信、学会诚信,进而提高品德诚信教育效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程琴.刘洪鹏.在小学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学生诚信教育[J].新课程导学,2019,000(001):114-115.
        [2]李爱华.浅谈如何将小学生的诚信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J].软件:电子版,2018,000(003):111-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