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在中国的研究综述——1979年至今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4期   作者:陈琳
[导读] 《简·爱》(Jane Eyre)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经典小说,自1847年出版以来享誉世界文坛,获得了一大批国内外读者和批评家的青睐
        陈琳
        四川省成都西藏中学
        摘要:《简·爱》(Jane Eyre)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经典小说,自1847年出版以来享誉世界文坛,获得了一大批国内外读者和批评家的青睐。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后,得到了各种批评思潮的解读。其作者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作为“勃朗特三姐妹”(The Bronte Sisters)之一,也是受到关注及研究最多的作家。本文试图归纳总结前人对夏洛蒂·勃朗特和《简·爱》的研究成果,廓清其发展脉络及存在的不足,以期探讨《简·爱》研究的新视角。

        关键词:《简·爱》;研究;评述

        在英国文学作品的浩瀚海洋中,诞生于维多利亚时期的《简·爱》绝不仅仅是一叶扁舟,从1847年出版至今,致力于研究《简·爱》的学者纷至沓来,可见其经久不衰。本文从时间顺序对夏洛蒂·勃朗特及其作品《简·爱》在1979年后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以期进一步挖掘《简·爱》带来的文学价值。
        在研究作者夏洛蒂方面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是《勃朗特姐妹研究》,其作者杨静远在20世纪八十年代先后发表了“夏洛蒂·勃朗特中的爱情主题”(1980),“一百多年来的勃朗特姐妹研究”(1983),“勃朗特姐妹的生平及其创作”(1986),及1988年第01期在《外国文学研究》上发表的文章“关于勃朗特姐妹的传记文学”。这些研究著作对此后国内的夏洛蒂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1979年《简·爱》电影版上映以来,其文本也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更客观的评价。如朱虹认为“我们把简·爱的精神概括为推崇人格、鄙视和反抗一切仗势欺人、道德伪善、趋炎附势、妄自尊大等任何阶级社会都会产生的卑劣心理,那么显然,这种精神在产生《简·爱》这部作品的时代过去之后也还是有意义的”(39)。至此,国内学者对《简·爱》的研究走向了更为学术的道路。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至今,国内对《简·爱》的学术研究大致可分为人物身份研究,叙事学研究和比较研究。
        关于人物身份的研究,1988年第一期《外国文学研究》的文章“女权主义文评:《疯女人》与《简·爱》”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研究批评应用于《简·爱》。除此之外,还有学者从生态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和精神分析法的角度来阐释文本中的Jane, Rochester和疯妻Bertha的人物性格与特征。而多数学者则认为她备受委屈和误解,是父权制社会的牺牲品。
        对《简·爱》叙事学研究相对较少,包括探讨《简·爱》的主题,叙事视角及叙事主题。主要有李大可先生发表的“论《简·爱》的双重叙述”:一是表层的男性崇拜叙述和深层的反英雄救美叙述;二是深层叙述中通过Jane和Bertha形象形成的对女性的双重叙述—惩罚者和拯救者。另外马婷的“《简·爱》的女性主义叙事学评论综述”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对文本进行阐释。
        而比较研究中,国内《简·爱》与《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的研究分析比较多,其他的比较文本还有《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飘》(Gone With the Wind)以及跨文化比较《红楼梦》。比较文本丰富,但大多是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对比Jane Eyre和比较文本中的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反抗。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在对夏洛蒂·勃朗特和其作品《简·爱》的研究中做出了大量贡献,收获了日渐丰富的研究成果,理论运用的视角上也有了新的突破,但仍然有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在夏洛蒂·勃朗特的研究上最重要的便是文本的局限性,多数学者对《简·爱》的重视远远超过其他作品,使得夏洛蒂其他的文本的研究屈指可数不够深刻。

而在《简·爱》的研究中,很多学者从女性主义角度入手分析文本,但缺乏新颖有建设性的观点,而从叙事学角度分析《简·爱》的学者较少,由此可见叙事学分析作品应该受到更多重视;其次,对于小说主题爱情观的探讨中,多数学者从主角Jane和Rochester的角度切入,而很少提及St. John,即便有描写分析,也不够具体深入,比如把Rochester的感性与St. John的理性上升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来分析研究;最后,在比较文学视野中,多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分析两部作品女主角的女性意识的反抗,视角较单一。自《简·爱》引入中国,特别是近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对其研究一直热情高涨,说明《简·爱》这部作品有着巨大的文学内涵与研究价值,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
        
参考文献:
        [1] Bronte, Charlotte. Jane Eyr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Print.
        [2] 勃朗特,夏洛蒂.《简·爱》吴钧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3] 葛亮.本我·自我·超我——浅论《简·爱》中的“3+1”体系[J].国外文学,1999,4:69-74.
        [4] 谷丽红.《简·爱》和《苍海茫茫》中的殖民主义话语[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94-98.
        [5] 郭笑梅.双性同体的新女性——简·爱形象新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 7.
        [6] 韩敏中.女性主义文评:《疯女人》与《简·爱》[J].外国文学研究,1988,1.
        [7] 李大可.论《简·爱》的双重叙述[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2.
        [8] 刘亚芬.《简·爱》在中国的阐释:1917-1976[J].长沙大学学报,2007,4.
        [9] 刘振宁.疯妇欤天使欤---重释伯莎·梅森[J].中国比较文学,2005,1:156-167.
        [10] 苏耕欣.新中国六十年勃朗特姐妹小说研究之考察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18-130.
        [11] 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2] 杨静远.夏洛蒂·勃朗特的书信[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13] 杨静远.夏洛蒂·勃朗特小说中的爱情主题[J].文学评论,1980,5.
        [14] 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的生平与创作[J].名作欣赏,1986,3.
        [15] 于凤保.《简·爱》研究综述[J].考试周刊:文学语言学研究,2008,15:194-195.
        [16] 张唯.国内勃朗特氏姐妹研究述评[J].外国文学研究,1984,1.
        [17] 朱虹.《简·爱》——小资产阶级抗议的最强音[J].读书,1979,5:31-40.
        [18] 朱虹.禁闭在“角色”里的“疯女人”[J].外国文学评论,1988,1:88-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