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小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4期   作者:陈彩虹
[导读] 孩子们居家隔离了这么长时间,充分感受到了“唯我独尊”的关爱与关注
        陈彩虹
        (宜昌金东方小学,湖北宜昌,443200)

        孩子们居家隔离了这么长时间,充分感受到了“唯我独尊”的关爱与关注,那么即将回归集体生活当中,他们不再是被关注的唯一,他们应该如何与同学们共处?如何在集体当中发挥个人积极向上的力量呢?接下来,让我们从问题出发,进而探索问题的成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目前小学生人际交往出现的问题
        目前,我们中国的大多数家庭都是由4+2+1组合而成的,孩子得到的不仅有来自父母的呵护,还有来自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尽心保护,大多都养成了 “小皇帝、小公主”的脾气。在家里什么事情都不用做,而且还唯我独尊,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学校交往中要么觉得无所适从,要么则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利己主义思想,有的甚至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总结看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自我封闭型、自我否定型、害怕退缩型、自私攻击型和盛气凌人型。前三种类型的孩子不善交往,自我心理压力很大,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或过于自信,对同学和老师的话不敏感或过于敏感等,容易导致心理疾病。而后两种类型的学生则属于交往不善,与他人容易产生矛盾,对他人的伤害要大于自己,容易引起他人反感。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
        二、探究小学生人际交往出现问题的原因
        要想探究孩子身上出现问题的原因,追根溯源,我们还是得从家庭教育入手,寻找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对孩子的交往能力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我们想引导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了解其家庭,并进行家校合作是非常必要的。当然,除了受家庭的影响以外,还有自我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影响着小学生的人际交往。
        从学生自身因素上看,有的孩子天生就是交往星,善于交际,受到同学们的一致欢迎;而有的孩子则天生性格比较怯弱、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但是,不管是怎样的孩子,他们都是独特的不一样的个体,我们都要接受,并尽力帮助她,而不应该产生任何歧视;从学校因素上看,民主的学校氛围,关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和谐交往,而专制型的学校,则有可能造成压抑的氛围,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而也影响了学生的交往方式。从社会因素上看,社会上各种不健康的现象对学生的人际交往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在无法避免社会环境因素带来的影响时,我们只能积极地从自身方面进行改善,通过改变和提升自我认识,来改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问题。
        三、案例分析
        A同学,性格内向,不善于主动与同学交往,即使同学们与他交往时,他也特别容易与同学们产生矛盾和误会。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我发现A同学形成这种性格的最主要原因是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典型的溺爱型。爷爷奶奶从小包办一切事物,不给孩子尝试的机会,这样孩子在一些小事中没有体会到自我的成就感。所以A同学平时自主能力弱,心理上敏感,自我保护意识强烈。
        为了让A同学有所改变,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与学生的父母进行私下沟通,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要想改变一个孩子,首先要改变的是孩子的父母。A同学的父母知道他存在这样的问题,却不知道怎样去改善。所以,我经常与A同学的家长进行家校沟通,与家长分享指导孩子进行人际交往的相关方法。经过提醒,A同学的父母及时与爷爷奶奶进行了交流,尽量做到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给予他自主的空间,他也慢慢自信起来。
        (二)理解、信任并支持学生。不管是怎样的学生,我们首先要理解他,才能取得他的信任,取得了信任才能进一步去改变他。A同学虽然经常与人发生矛盾,但是我从不对他产生偏见。我会通过矛盾帮他分析怎样解决问题,经过多次调解,他逐步学会了宽容,理解别人。


        (三)建立互相信任和支持的集体,用集体的氛围影响个人。我们1801班是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即使其中某些孩子有一些小毛病,我也会尽量引导孩子们去宽容对待集体中的一份子,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引导他们改变错误的交往方式。
        目前,A同学已经有所改变,能够和同们学主动交往了。虽然,时不时还是会产生一些矛盾,但是心态平和了许多,也知道退让了。
        四、探索指导小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
        经过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在班级管理中,总结了以下几种办法:
        (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德育
        孩子们的人际关系学前期最密切的是父母,进入小学后对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信任会超过父母。平时,孩子们接触最多的课程可能就是语文课,语文课虽然不是专门的德育课,但是多多少少都会涉及到德育的内容。比如,一年级下学期的课文中有《小公鸡和小鸭子》、《树和喜鹊》, 二年级上册中的课文中有《纸船和风筝》,都讲述了友谊的故事,通过课文可以润物细无声地带给孩子们与人交往的方与式方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班级气氛
        每个班级中都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特殊学生,对于特殊学生的处理,老师一定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要把不良的人际交往情绪带给学生。我们班有一位B同学,他经常与同学们发生矛盾,常常是老师和同学们关注的焦点。如果你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不仅他会产生对抗情绪,而且班级中的其他同学也会形成一种歧视他人的心理。对于这样的孩子,批评要私下进行,避免同学们对他产生抵触情绪。一个心胸宽广的教师,会把自身的宽容情绪传递给孩子们,让孩子们也耳濡目染地形成宽容的交往意识。
        (三)通过各种方式提供学生交往的平台
        课堂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小组合作,能让孩子们在小集体中产生一种合作共赢的情绪,促使他们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参与课堂活动。课间,还可以鼓励孩子们自由组成兴趣小组,比如我们班的几个男孩子喜欢踢足球,则可以让其自由组合成足球小分队,讲清楚规则,友好和谐共处。这样不仅解决了矛盾经常发生的现状,也让孩子们得到了锻炼。
        (四)及时纠正小学生之间不和谐的人际交往
        “告状”现象在我们低年级特别严重,无论什么问题孩子们都喜欢向老师“举报”。细想,孩子们之间的“告状”大部分都是因为规则意识太强,自主意识太弱造成的。针对以上问题,要具体分析、公平对待、及时处理,这样告状现象就会逐渐减少。为此,我们班还特意设置了纠纷处理专员,调解同学们之间的矛盾。当然,“纠纷处理专员”也是需要进行培训的,前期班主任要交给班干部处理“小问题”的方法:一先让双方冷静;二互听倾述;三反思错误,互相道歉;四握手言和。在“小专员”处理不好问题的时候,就可以请教老师了,这样就相对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学生也得到了锻炼。
        最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是一蹴而就的,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学生父母的支持和配合。我们要形成统一战线,从而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助力!
        参考文献:
        [1]瞿玉芳.如何有效引导农村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8):134.
        [2]余文艳.班主任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实践与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19):101-1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