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微势强 见微知著——历史空中课堂一节微课的反思与重构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4期   作者:陈育
[导读] 微课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的活动,时间短,内容精
        陈育
        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 518101
    
        微课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的活动,时间短,内容精。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停课不停学,线上直播、微课录播、平台共享在网课时代纷纷精彩呈现。深圳市教科院组织的“深圳市高三历史微课”在线平台也应运而生,笔者微课《中外对比之古中国与古罗马成文法比较》有幸收录其中,时长20分钟以内。
        一、选题确定——认真研究教材,深入分析命题。
        确定中外对比的视角,是基于三方面考量:首先,必修教材的知识框架就是中外对比。纵观必修教材会发现,必修一交叉叙述中国与西方政治文明由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必修二和必修三也是按照中西对比介绍中西经济和思想科技文化。
        其次,2019年历史考试大纲及说明中提到“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要“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教育部考试中心:《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说明 文科》,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由此可见,中外对比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角度。
        最后,高三复习我们要特别注意研究高考真题的命题方向。笔者汇总近7年高考全国卷材料题,从考察类型来看,2013年到2019年7年18个全国卷,有10卷考察中外对比,尤其是2018年以来,6卷中有4卷考察中外对比。考察的内容往往反映了当前史学研究的热点,既与书本有所关联,又更考查学生历史视野,更通过问题分层设置考查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从命题特点来看,以2019年全国Ⅲ卷材料题为例,考察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材料特点很明显:不是原始史料(非文言文),阅读无障碍,理解也不难。现在材料题即使是原始史料,难度也不会太大,那为什么不能得高分呢?说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只熟悉教材,知识储备少!比如罗马行省在人教版出现,岳麓版没有涉及,材料中的行省自治、罗马语言需要我们根据材料对比得出结论。所以如果我们经常用对比的方法复习,注意多角度对比,就能更加得心应手,从容做答。
        确定“古中国与古罗马成文法比较”的内容,一方面是因为“法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健全民主法制更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另一方面从史学研究热点来看,“秦汉-罗马”比较是中外学者长期关注的一个课题,研究热度经久不衰,高考复习要求教师要做好学术研究的搬运工。罗马尤以罗马法对世界影响深远,中国法制发展与古罗马法对比有何区别,对今天有没有借鉴意义?利用微课的有限时间内,以小见大,对同一时间的古代中国与罗马成文法做横向比较,正是基于以上背景的探索。
        二、授课反思——发现设计不足,审视修正方向。
        中国古代早期成文法史学界大多以“秦律”为典型,《十二铜表法》则是同一时期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故我以“秦律”与《十二铜表法》进行中西比较。通过多次空中课堂试讲,发现原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教学目标不明确,复习课变陈述课。因为教学目标设计不明确不严谨,我一开始重点从成文法的产生、确立标志、背景、内容、特点、影响等方面进行中西对比。满足于梳理清楚“秦律”与《十二铜表法》的发展脉络,偏离了考试大纲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部考试中心:《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要求,高三历史复习课的特征表现不明显,上成了一堂法律演变史的陈述课,甚至新授课。
        第二,学情分析不到位,精微课变小讲座。为了详细对比,我通过史料教学既详细分析“秦律”,也详细介绍《十二铜表法》,再逐项对比分析时间、背景、内容、特点、影响等,忽略了高三学生对《十二铜表法》基础知识应该熟练掌握的特点。大量的史料,又增加了课堂阅读的时间,导致微课变讲座,造成了试讲时教学设计、基本学情与学生活动不匹配,且严重超时的局面。
        第三,教学设计不精准,素养涵育变技能培养。在开始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通过史料教学落实“秦律”与《十二铜表法》在时间、背景、内容、特点、影响等多方面对比,达到知识目标;通过分析、概括史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归类概括信息的能力,实现技能目标,主要体现五大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但家国情怀理应是前面四大素养的归宿,应该通过对比得出结论,升华发展家国情怀素养。比如背景对比,除了通过材料得出两法的不同时代背景外,两者背景对比,能够得出什么结论呢?这个结论对两国法律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应该进一步挖掘。
        三、教学重构——坚持素养立意,注重“精”“准”“深”。
        微课的关键在高效,重点在“精”“准”“深”。
        (一)准。重建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史料阅读与分析,了解概括中国成文法产生的时间、背景、内容、特点、影响,搭建知识框架;通过“秦律”与《十二铜表法》的多角度比较,合理推出结论,提升历史思维,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核心素养目标:通过多角度对比两法,了解中国古代法律与罗马法的不同特点,走向不同的发展方向,理解“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了解文明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不同文明与文化传统。
        (二)精。精减内容,删除所有《十二铜表法》基础知识的教学设计,主要呈现“秦律”产生的时间、背景、内容、特点、影响,符合高三历史复习课的要求。精减史料,减少史料使用的“量”,降低原始史料的“度”,使之符合高考题材料需求。
        (三)深。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具体学情,我重构教学过程与思维层次:第一步研读史料,获取核心知识;第二步中外对比得出结论,再进一步总结中国法的特点,提升历史思维;第三步,形成观点认识,提出高考复习的建议,提升核心素养。
        比如,两法特点对比,呈现史料:
        材料一:
        楚国:仆区之法:惩罚窝主、奴隶逃亡之法。
        郑国:BC536子产“铸刑书”,BC501年,认可竹刑。
——据张万里《我国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简述》整理
        材料二:
        秦律十八种:共202简,内容涉及农业、手工业、商业、徭役、置吏、军爵等方面。
        效律:共61简,律中对兵器、铠甲、皮革等军备物资的管理尤为严格。
        秦律杂抄:共42简,其中与军事相关的律文较多。
                                                   ——据《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                                          
        材料三:
        秦法以“轻罪重罚”为立法指导思想。如犯了轻微的小罪,就会被处以严酷的刑罚。有学者统计,秦代的刑罚不下20种,如宫、黥、笞、劓、斩趾、城旦舂(苦役)等。同是死刑,也名目繁多,如戮、坑、绞、枭首、囊扑、剖腹、车裂、蒺藜等。                                         
                                                            ——岳麓版教材
        第一步引导学生归纳中国早期成文法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可以得出“以刑法为主体”,这里注意对比推理:与古罗马法相比,没有体现什么?民法。结合前面讲的秦律以军事法做民法,所以中国古代成文法有民刑不分的特点。根据材料二,找出关键词进行概括,秦律十八种,可以看出“农业手工业商业”是经济,“徭役置吏军爵等”是政治军事,效律、秦律杂抄以军事为主。根据材料三,体现轻罪重罚。我们要最后汇总,把特点有条理地写下来:1.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2.以刑法为主,轻罪重罚,民刑不分;3.突出军事,寓兵于农。结合所学归纳古罗马的特点:1.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维护私有财产;2.诸法合体,私法为主;3.注重程序,形式主义。
        第二步进一步对比分析实质:与罗马对比,秦律以刑法为主,强调军事,主要是适应战国兼并战争的需要。根据秦律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十二铜表法》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可进一步形成认识: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治理国家的工具。
        四、体系再现——微课形微势强,见微可以知著。
        第一,通过大刀阔斧的教学重构,精选大量的史料,最后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得出古代中国成文法与古罗马成文法的知识框架如下:
       
        这个环节重点落实了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兼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培养了学生阅读史料概括信息、归类汇总知识点的能力,从时间、标志、背景、内容、特点、影响等方面,提升多角度对比、全方位考查历史事物的能力。
        第二,通过知识框架的逐项对比,合理推出以下几点认识:
        1.中国古代秘密法是奴隶社会法律形态,成文法是封建社会法律形态。
        2.中国古代成文法早期以刑法为主,重视军事,适应了兼并战争的需要。
        3.两法虽然产生的时间相近,但由于政治经济等因素的重大差别,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方向。汉以后中国法制逐渐儒学化,以刑辅德,重伦理教化,体现出与罗马法截然不同的法制特色。
        4.了解中外法制发展的不同历程,理解文明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不同文明与文化传统。
        这个环节强调根据知识对比合理推出结论,是对逻辑思维等历史思维的重点培养,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个结论是对家国情怀素养的深化。马克垚先生指出“特别是要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吸收优秀成果、合理内核,以进一步了解世界历史,研究世界历史。”[马克垚:《我的世界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展望》,《经济社会史评论》2015年第一期。]侯建新先生提到,学习世界史是为了理解文明的多样性,是为了解和思考中国。[侯建新:《卷首语》,《经济社会史评论》2015年第一期。]家国情怀素养是历史核心素养的归宿,不仅要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要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优秀传统文化。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民主法治的追求,对公平正义的倡导,从未停止。
第三,回顾总结,提供高考复习建议:
        1.注重中外对比、夯实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加强中外对比,帮助我们养成中外比较的思维模式。
        2.注意对比角度、掌握答题技巧。历史讲究来龙去脉,基本上对比的角度就包含了时间、背景、内容、特点、性质、影响等方面,习惯多角度对比,对于我们熟练答题不无裨益。
        3.切记同类合并、逐项有序答题。从近几年高考题我们可以看出,材料题的阅读难度不会特别大,主要要注意找出关键词,全面总结知识点。另外在书写答案的时候,注意同类知识点合并,比如写完经济,接下来是政治,第三点如果又是经济,就要放到第一点写,这样非常有序,卷面也整洁。
        
        构建高效的微课,精心聚焦素养立意,精简阅读相关史料,精准把握史料难度,不断凝练反思,不断重构设计,不断倾心打磨,精益求精,渐臻佳境,让教学契合学情,让素养浸润课堂,淬炼专业技能,增辉学科育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