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对教学信息化教育的启示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4期   作者:唐诗
[导读]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需要对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进行全面改革,从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提升教育质量
        唐诗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重庆市北碚区400700
        摘要: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需要对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进行全面改革,从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提升教育质量。微课堂是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等不断发展过程当中所提出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其将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进行了有效融合,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推广微课堂,使其在新媒体教学当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并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本文主要分析新媒体环境对教学信息化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教学信息化;教学质量;教学成效
引言
        现阶段,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声像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崛起以及广泛应用,对原始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再次引发了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革命性变革。面对如此巨大的挑战,认真研究信息化环境对教学改革的影响对加快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5G技术的教学应用分析
        超高速率和超高清视频将助力VR教育的实现。当前我国VR教学存在模式不成熟、资源成本过高、使用频率过低等一系列问题,传统的4G移动通信已经不能有效满足VR的高传输要求和互动模式的教学方式。2017年威尔文率先发布了基于5G技术的VR连接服务,并构建了VR超感教室,在理论上模拟了包括智终端、大宽带以及5G云应用的智能教学生态系统,带动了5G在线教学基础技术的更新迭代。2018年我国首次进行了5G+8K超高清视频的远程模拟,实现了资源信息的实时共享与传输,远程沉浸式教学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现实。这不仅有利于将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视频传输到教学资源匮乏的偏远地区,缩小城乡和地域之间教学水平的差距,降低学习门槛,助力教学资源的均衡分配和共享化。同时远程超高清音视频的互动传输,可以实现网络两端进行高质量、低延时、全终端的在线交流,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新媒体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2.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方式对人才能力的培养关注程度不足,同时教学方法没有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灵活设计,致使教学工作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段获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生动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虚拟现实技术是教师经过精心制作和安排,投入了很大的心血才完成的。虽然微课堂的时间很短,但其内容具有极强的生动性和真实性,采用视频可以对课程内容的疑难点进行细致分析,以视频作为教学主要载体不仅可以丰富课程内容,还可以提升课程教学的趣味性。但是教学视频的选择制备会影响微课程教学效果,同时其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有较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了解微视频制作的方法,从而可以在网上寻找相应的教育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制作出符合课程教学时长、内容可以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视频短片,还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灵活多变的思维,在生活和学习当中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
2.2有效开展移动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往往只是围绕教材来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这种教学方法已经和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不符合,也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对图片、短片等教学资源的关注度更大,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将知识向学生进行传递。在微课堂当中,其将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作为主要的课堂形式,以互联网作为媒介,和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可以更加快速和广泛地传递知识和技能,并扩展知识和技能的覆盖面,从而使更多地学生能够从中受益。而且,通过移动终端的应用,学生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借助移动终端设备来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了移动教学的理念,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新媒体环境下教学信息化的开展策略
3.1依托于新媒体拓宽知识渠道
        新媒体环境为信息化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载体,也为信息化教学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为更好地提升信息化教育的质量,为全方位优化信息化教育水平,必须深入全面地把握新媒体环境的特点,拓宽知识渠道,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随着新媒体环境的深入,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了明显的优化和提升。学生得以主动利用新媒体环境,主动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开展自主学习,这就为他们自主学习以及自主获取知识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与此同时,伴随着新媒体环境的深入,新媒体技术还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方便了学生、教师以及家长之间随时随地进行问题探讨以及意见交流。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来同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也能够随时征询学生的意见,及时反馈学生存在的问题,这就使得传统的课堂教学得到了有效的延伸和拓展。同时,对于学生而言,也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来加大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当学生存在疑难问题或者学习生活困惑时,他们得以快速向教师进行征询,以此来获得教师的解答。此外,信息化教学的科学实施,能够为学生提供多载体的教学方式,还可以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智能题库、开发测试软件、建立电子档案等。
3.2明确合理标准的激励机制
        当涉及到构建共享平台和开发共享教学资源的财政问题时,课堂资源共享是不可避免的。为此,需要对高等教育机构建立共享平台进行合理和明确的规划。公平的标准激励机制可以建立在两个层面上:第一,为学校层面的学校教育创造激励。客观评价是根据高校在共享平台上的工作和义务进行的。实际行为的影响以及对构建共享平台的贡献,确实激励了学院本身。二、在教师一级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培训资源的提供者主要是教师。因此,教师的主观流动性应受到激励机制的激励,使教师能够主动磨损教学资源,同时向教师提供他们利用共享平台所需的反馈。
3.3建立科学和成熟的护理机制
        为确保教育资源建设共同平台有效运行,应积极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行维护机制,使共同平台本身得以发展。维度机制的运用可分为两个领域:第一,在学院内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维护。可根据最高法院的规模和实际情况确定有关当局。运营商的业务任务包括创建、上传、测试、更新和维护培训资源,以及为整个共享平台制定发展计划,以便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共享平台。第二,构建了一个三方创建机制。高校间合作机制的构建可由政府主导,允许高校内部共享先进的研究实验和工具,并共享这些设备。这不仅消除了学院本身在某一专业领域所建立的薄弱环节,而且提高了仪器的效率,而又不影响普通科学,而且还通过共同服务来做到这一点。
3.4新媒体促进学校学生互动
        教师应利用新媒体,利用新媒体技术展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主观移动性,激励学生学习。教学前,教师必须对个别学生的科学知识进行详细分类,以便有针对性地讲课,方便个别学生的学习。上课时注意学生的学习状况,结合学生特点和学习内容,向他们展示教师队伍的地位。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新媒体的长处和局限性,合理利用新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新媒体,为教师服务。
结束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为更好地提升信息化教学的整体成效,为全方位提升和优化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学习效率,教师应该充分全面地利用新媒体环境,巧妙多元地利用新媒体技术,行之有效地推动信息化教育教学的科学开展以及全面贯彻。
参考文献:
        [1]朱燕卫.新媒体环境对高中数学教学信息化教育的启示[J].学子,2017(21).
        [2]郑伟珍.新媒体环境对高中数学教学信息化教育的启示[J].考试周刊,2019(40).
        [3]李震海,唐甜甜.信息化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思考[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4(10).
        [4]高镜云,华诏召,郭艺.微课堂利用对有效教学的提升与意义[J].文学教育(下),2018(11).
        [5]何长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建构智慧育人微课堂[J].基础教育参考,2017(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