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第4期   作者:刘丹
[导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很重要的问题
        刘丹
        山东省聊城市冠县武训实验小学,252500
        内容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很重要的问题。为此,基于教学经验,文章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策略,希望运用这些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   兴趣  策略  有效性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经过改版后,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旨在引导学生充实自身,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最高效的利用好教材,开设好这一课程,有效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成为了深受大家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想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在备课、上课、反思、评价各方面做出努力。
一、有效备课
        教师需要用心研读教材,对照课程标准,考虑班内学生学情,制定相应的课程计划以及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是课堂教学实施的依据和标准,只有确定好课堂教学目标,教师才能以此为纲,明确课堂中需要学生达到哪些教学点。因而,恰当的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所以教师需要格外重视。
        另外,在备课环节中老师要力争做到“三备二磨”。
        三备指的是“三次备课”:首先是教师个人研读教材、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进行备课;然后是年级组内备课,集思广益,并解决一些共性问题;最后是实际授课后的反思;二磨指的是“两轮打磨”:年级组内经过必要研究完成第一轮打磨;然后再经过实践检验和进一步的研究完成第二轮打磨(包括观课研讨、评课议课、课后问题研讨、总结反思)。
        通过这些环节,就能很好地完成有效备课。
二、有效授课
        有效授课的前提是始终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这种类型的科目,要尽可能是全部学生参与其中,必须树立一个思想: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引导者。教师要摒弃原来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上演“一言堂”,学生坐在下面听,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我们需要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并且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一)利用创设情境法。
        身入情境中才会心有所感,有所触动。

情境教学可以很好的烘托课堂的氛围,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活泼好动、乐于表现的特点,根据学生特点,积极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并乐于学习,比如:教师在教学《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这一课时,可以让同学们以社会生活情景再现(需要提前安排学生)来引出课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讨论面对这样的情形,该怎么做。然后给孩子补充相应的法律,以及利用法律来维权的途径,在这时,还可以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了解教材的基础上再来演一演,以此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让学生明白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因此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创设情境,并鼓励合作学习,在创设情境教学时利用好小组教学,注意培优辅差。
(二)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
        信息技术的应用现在已经成为教师们有力的教具,教师们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设计活动,播放视频、音频、图片,将声、形、色、动态等集于一体,调动学生的感官,丰富活动体验,以此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比如:在教授《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这一课时,如果老师只是一味的给孩子讲述,环境污染会带来什么严重的后果,孩子可能也不会有很深的感受。这时,老师可以准备一些环境污染的图片和视频,垃圾遍布,河水被污染,鱼群大量的死亡等等内容,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他们就会有视觉的冲击,与此同时,教师再出示一些相关的数据,配合图片和视频进行讲解,同学们更能直观的感受到环境污染的危害。甚至可以让同学们课下去寻找自己身边的环境污染现象,和家长一起拍摄图片,录制短视频,以此为契机,也可以让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感受,并推选优秀代表上台展示汇报,效果会更好。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深入社会生活,才会懂得人生世相。在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程时,教师可以适时地组织大量实践活动,让同学们走出课堂,观察事物,搜集资料,丰富自己的体验。比如在《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这一课中,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践,找一找法律是怎样保护我们健康成长的,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鼓励学生去网吧前,宣传栏等地方实地考察,丰富学生的阅历,让学生将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三、有效反思
        对于教师而言,反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只有对一节课的优点和缺点了然于胸,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课堂不断向高效课堂迈进。
        对于执教教师而言,我们需要对各个环节(教材与课程标准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学情、学生课堂表现等)进行全面的反思。
        对于听课教师而言,既可以将自己听课的心得体会反馈给授课者,也可以根据观课量表进行评课,对整节课的教授环节、学生的反馈情况、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教师教态、评价语等各方面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并能在自己执教时取长补短。通过这样的观课评课,执教者与观课者能够不断的加强交流,总结优缺点,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四、有效评价
        教师在上课期间,需要时时关注全体学生,对于学生给与的反馈信息及时的接受,做到眼中有学生,并适时地给与学生评价,做到心中有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需要通过特定的设计与思考,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生作出不同的评价,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总之,笔者认为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在备课、上课、反思、评价各方面做出努力,才能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上仅是我的一点体会,未必科学全面,谨与各位同仁交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