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统编语文教材经典篇目指导学生习作的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时代教育》2020年23期   作者:林婷婷
[导读]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习作单元是改编语文教材时新增的单元,教材的改编顺应时代的变化,它反映这个门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的变化,由此可以发现习作在语文的学习中的重要性显著上升。
        林婷婷
        晋江市第五实验小学  福建省  晋江市  362200
        摘要:统编语文教材中的习作单元是改编语文教材时新增的单元,教材的改编顺应时代的变化,它反映这个门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的变化,由此可以发现习作在语文的学习中的重要性显著上升。随之而来的就是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习作技能,中华文化传承千年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民的瑰宝,而经典篇目更是的文采更是让人惊叹,其中所包含的文化知识,写作技巧更是难以超越。因此,要善于运用统编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指导学生的习作的学习。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经典篇目;习作教学;教学策略
前言:
        学习经典篇目在其指导下进行细作的教学,但是学习并不是模仿而是把课文作为一个教材,研究他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文字的运用能力,让学生从中获得灵感,从中学到知识不断地完善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习作的教学研究需要从多方面的达成,而运用统编语文教材经典篇目指导学生的写作显然是一个正确方向。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正是因为它难以超越,它的文化价值高把经典篇目当作教材来指导学生写作是对学生有益的。
        小学生的习作水平是弱处,究其原因还是年级小知识面狭窄脑海中没有素材的积累,通篇都是流水账没有一个亮点自然写不出好的作文,还有就是没有一个正确的写作思路经常出现前言不搭后语或者通篇的结构就是混乱的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看完了作文还不知道要表达什么。那么究竟要怎样运用这些经典篇目来指导学生习作时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呢,下面来看一下。
一、从经典篇目中掌握整体写作框架
        何为写作,写作就是运用语言表示事情或者表达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一种交流沟通的方式。而写作的第一步就是构思写作框架,你要写一篇什么,要表达的东西是什么,明白这些之后才可以进行写作否则到最后你连写出来的东西是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会写好一篇文章呢。对于小学的写作来说大致分为三种纪实作文,想象文,应用文,它们的基本结构都是一样的选好主题,定好以何种形式来完成整片文章。小学生的逻辑性的思维都不够强,经常会出现作文结构不完整的现象,比如在写纪实文时时间的起因过程,结果等经常缺失导致逻辑不够完整的现象出现。但是经典篇目的文章每一篇的结构框架都很完整甚至可以引用这些写作模式来进行写作。老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诵读经典篇目的文章,找到他的写作框架,先不深究其中的细节从全片的文章来说它的结构的完整性。让学生学习到经典篇目的框架都包含什么有那种构建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整体上一起研究多篇文章探究它们的结构,并引导学生在日后得写作过程中要健全完整的写作框架。
        例如:《伯牙鼓琴》这篇文章的大致意思是讲,伯牙在弹琴的时候钟子期能够听懂伯牙琴声中所包含的意思,在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没有在弹琴表现了知音难求。在这篇文章中的中心是知音难觅,他的结构就是通过伯牙为钟子期弹琴表示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由此引出在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在弹琴借此表现出知音难觅。这就是这片文章的结构,有因有果,语言连贯这才是一个正确的文章框架。
二、从经典篇目中扩宽视野,积累语言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接触的事物比较少,文化程度比较少没有一定的素材积累,这对于写作来说是一个极大弱点,毕竟一篇文章不能只是流水式白话式的写作,它需要一定的例子或者引用一些名言来增加文章的真实型或者使文章更加有内涵。因此老师要让学生从经典文章中积累素材,在写作中能够运用到他们的文章之中,增强文章的饱满度,而且经典文章中有很多经典名句运用到文章中使文章变得有内涵。


        例如:《伯牙鼓琴》在讲解完这篇文章的结构之后可以让学生将这个素材积累下来,对于友谊的描述古往今来没有比《伯牙鼓琴》的故事能描述其友谊的深刻了。这样在写作中若有某人和某人的友谊很真诚,就可以灵活的运用伯牙和钟子期的事实来描述,比非常好这类的词汇更加真情实感。
三、从经典篇目中激发写作兴趣
        古代人写出一些经典的篇目很多都是有感而发,兴趣来了灵感就源源不断的往脑海中涌现。因此我们还要从经典篇目中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看到一篇好的文章脑海中有自己的理解,有写作的激情而不是简简单单的看了一篇文章就行,要有自己的感悟,并把感悟写出来,或者看到好的文章有写一篇类似文章的冲动。这就要老师引导学生发现经典文章的魅力,体味到创作的激情。
四、从经典篇目中掌握语言运用能力
        在写作的时候文章空洞也是小学生写作时常出现的问题,但是经典文章就不一样多一句则繁,少一字则简,深深体现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像是《江南春》前两句所呈现出来一幅初春的江南,广袤的山水旖旎在柔软的雨里。黄莺清脆的鸣叫,绿枝掩映,繁花似锦。依山傍水的村落,书写酒字的锦旗在斜风细雨中招展飘扬。表达出诗人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的画面。诗中不仅描绘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摇荡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丽外,恐怕还由于这种繁丽,不同于某处园林名胜,仅仅局限于一个角落,而是由于这种繁丽是铺展在大块土地上的。因此,开头如果没有“千里”二字,这两句就要减色了。这就是语言运用的魅力,从中提取出的语言知道他们是如何运用的,要学习他的方法而不是生搬硬套。
五、从经典篇目中掌握写作方法
        经典篇目的写作技巧的运用也十分的灵活让人仿佛就身处其中,使文章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文章的辞藻更显华丽而且写作是有一定的手法的他有一定的规律让让文章变得更符合逻辑。在教学时要从中找出他们的写作方法并且加以运用。
        例如,在《七律.长征》中就运用到了一定的写作手法,这首诗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本诗正确处理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全面再现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作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历史壮举,长征有着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这首诗却只用了8句56个字,就高度概括而艺术地反映了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兼诗人在精心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以个别表现一般方面的非凡功力。夸张手法的巧用。作者在这首诗中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如连绵起伏的五岭,不过像轻轻翻腾的微波细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犹如小小的泥丸在移动。而在其他诗句中,又把山写得十分高大险峻,这种艺术化了的缩小或夸大,绝不单纯是个技巧问题,它是领袖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象,以及英雄的胆略和气魄的自然表露。
总结:
        运用统编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指导学生的习作是非常有必要的,老师要运用经典篇目交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写作格式,有一个明确的写作思路。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激励学生根据经典篇目为例而写作,让学生从中获得启示,小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没有接触过多的内要让学生从扩宽视野,积累一定的素材并且加以运用。经典篇目中的语言运用都是及其恰当,能准确地表达出当时的场景或者情感,让人沉浸其中,所以还要教学生学习其语言运用的能力,和写作方法。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2019年度课题《运用统编语文教材经典篇目指导学生习作的教学策略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19-786)

参考文献:
[1]邱顺英.国学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研究[J].速读(中旬),2019,(11):45.
[2]肖燕.关于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习作教学的几点思考[J].魅力中国,2020,(13):35.
[3]张姣姣.例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保留篇目”的语言“整形”[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20,(3):60-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