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构建优化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4期   作者:邱喜阳 卢新元
[导读]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邱喜阳  卢新元
        山东协和学院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能够有效推动高校与政府、企业、学生多方联动,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作用的良性运行机制。西安交通大学积极探索并构建了以“一个目标,两个原则,三大任务,四项举措”为基础的“1234实验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对推动中国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构建;?
        
        当今世界愈演愈烈的经济、文化和军事的综合国力竞争,终究还是人才的竞争。创新型人才是发达国家保持领先的重要保障,而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赶超发达国家,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势在必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当前发展的重大趋势,也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型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1 构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意义分析
        首先构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有助于夯实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并提高高校整体教育水平。具体来说,可以在遵循高校大学生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于相关课程内容的优化调整来完成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构建工作,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期间,要注意明确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定位,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实际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进行优化调整,之后才能够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效果,最终营造出大学生和学校双赢的格局。根据国内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分析,创新及创业教育是未来必须要关注的一部分内容,这可以让企业参与到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之中,并指导高校从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出发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改革,以提高高校教育的实践价值并帮助大学生夯实职业发展规划。从宏观角度分析,这方面的改革等于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良性循环系统,能够为各个行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进而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大环境下促进相关产业的转型发展。
        其次受教育主体大学生与生态因子通过信息交互、激励保障、辐射带动等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保持系统的动态平衡。生态因子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既可以是单因子作用,也可以是综合的、多因子作用,决定生态系统的平衡。而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又会反作用于各个生态因子,对各因子产生促进或抑制效果。因此,构建生态化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核心是生态因子的培养。关系到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生态因子主要有顶层设计、组织体系、内部条件、保障体系等。
2 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创新创业教育整体水平不高
        综合国内近几年的研究,对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研判,多数人认为处于起步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水平仍低于全球企业家组织(GEM)统计的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要构建完备的人才培育机制,还需要广泛学习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经验,结合我们国情实际,建立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2.2 课程建设方面的问题
        随着国内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实现了进一步发展完善,因此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数量一直在不断增加,个别专业的大学生甚至需要在前后四年间学习几十门课程,而其中与创新创业教育有关的课程则高达十几门。虽说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数量较多、内容包罗万象,但由于没有进行系统的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内容研究,所以现有的教材根本没有在实际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此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没有与专业课程实现有效融合也是课程建设方面的典型问题,同样影响到了高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根据有关调查结论显示,仅有63%的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使用“校本教材”,然而非校本教材又无法保证创新创业的实践价值,所以改革之路举步维艰。今后需要提高对上述问题的关注度,并将课程建设及教材编写方面的工作落实到位,之后才能够有机会营造出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格局。

        2.3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体制不完善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缺少可具体执行的措施,国家出台的创新创业政策法规得不到彻底的贯彻和执行。政府与学校较少有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设置专项经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欠缺有力的资金支持。另外,多数地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在政府、学校和学生之间依托“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一些赛事纵向开展,缺少企业、公司等其他社会主体的横向参与。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方针的指导下,在转变学生就业、创业观念的同时,政府、高校、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应该形成开放包容、多方互动的合力系统。
        
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
        3.1创新创业保障体系建设。
        学校主要开展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校领导主抓、创新创业学院负责、各部门通力协作”的创新创业联动协作工作体系,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西安交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二是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组和工作组。专家组由具有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经验的一线教师和具有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家等组成,工作组由创新创业学院及教务处、实践教学中心、研究生院、科研院、就创中心、学生处、校团委、科技园等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工作组实行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度,研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3.2 加强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
        要构建集“基础+提升+经营”三层一体的课程体系。构建高校创业生态体系要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培育模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在开展实际教学前,教师要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企业用人需求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教学调研,构建集“基础+提升+经营”三层一体的课程体系,进而更好的满足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实际需求,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首先,基础课程要坚持全员化、筛选化原则,以理论知识、实操技巧及能力素养为教学重点,在开展专业教学的同时增加创新创业通识类的相关内容,向学生们渗透创新创业的专业知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其次,提升课程要坚持实操式、转化性原则,以教学主导、专训辅导和实践引导为主要路径,借助社团活动、技能考试、等级考试等方式,为学生搭建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机会,培养种子项目,进而提高学生的创业素养。最后,精英课程要开设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实战课程,像如创业战略分析、中小企业管理等,并借助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项目孵化和实战操作的平台,推动创业项目的孵化落地。
        3.3新型三层次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面对新形势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整合各方资源,构建了依托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验室、学科交叉实践创新平台和校外实践育人平台的新型三层次实践教学平台,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4 结语
        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内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议题,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需要提高对这类问题的关注度并构建起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以上笔者就这类问题开展了分析研究,希望对推进相关工作的创新改革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高志宏,刘艳.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12.
[2]缪子梅.切实加强高校校内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3(24):32-34.
[3]?唐金湘.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百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洋葱模型”为例[J].高教论坛,2019(7):118-120.
[4]?刘晓颖.研、学、竞一体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6(6):148-1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