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喜阳 张旭
山东协和学院
摘要:媒体时代下,高校是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主阵地。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面临着实践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实践育人水平发展不平衡、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发展不完善等困境。对此,高校要增强全媒体与教育实践的共通共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信息化建设;运用全媒体思维,从资源整合与利用、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创客体验的角度,分层次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研习—育成”平台;运用全媒体模式,构建“政校企行”的立体式教育实践生态圈。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应用型高校
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教育和实践环节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支撑性作用。本文以武汉部分高校目前的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和运营情况为研究对象,致力于构建一个集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于一体的综合创新创业平台模式,为高校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创新创业技能培训、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等一站式平台服务。
1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的现状
应用型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重理论轻实践。
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因自身资源限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仍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滞后、实践项目不足,不能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方面的实际指导意见,传统课堂教学仍无法满足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学生学习还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一种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的精神,最终无法达到实践能力提升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目的[3,4]。因此,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强化理论教学,还要紧密结合实践活动,构建更具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模式。
1.2投入不足、队伍不齐。
从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角度看,相关师资力量不足、队伍建设的滞后,让相关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效果不理想;相关课程系统性不够、操作性不强,实习实训开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难以全面开展,整体上讲,创新创业教育处于零敲碎打的阶段。
1.3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特色不明显。
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方面,各高校建立了不少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业实训室和创业基地,然而实践平台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各高校存在层次不同、类型各异、区位有别,在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上不能照搬、复制。高校应考虑学校特色和学生群体差异化,不盲目效仿,要根据本校自身情况,选择适合本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道路。
1.4校地企缺乏深度合作,合作机制运行不顺畅。
高校在地方政府调控帮扶、校企合作创新和大学生创业实践共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过程中,打破了高校以往封闭独立的状态,但在协调配合中仍存在诸多弊端,工作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政府和企业的协调帮扶作用也不是很明显[5]。在实际工作中,校地企合作还受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在政策解读和执行上步调不大统一,缺乏合理性的配合,很难平衡各方的最大利益,合作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的过程中,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合作各方共同参与、通力合作,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才能使校地企合作机制运行顺畅。
2 新媒体与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的契合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对自主创业学生开展一站式服务。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既是高校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实践,也是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明确导向。教育是主客体之间互动联通、教学相长的过程,在此过程里,新媒体更切合高校创新创业平台构建的需求。
首先,新媒体为高校创新创业平台的构建开辟了有效的传播渠道。近年来高校扩招带来的毕业生人数每年呈递增趋势,传统教育方式、教育资源受众面十分有限,很难给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新媒体的发展使得诸如课程、教材等资源能够及时便捷个性化地传递到大学生手中,丰富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其次,新媒体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有效的市场支撑。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创业带来许多新的商机,同时在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3构建高校创新创业平台新体系实践和建议
高校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是未来我国高校大学生高参与率创业、高成功率创业、高水平创业的基石和保障。结合多年创业教育实践的经历和思考,我们认为高校应着力建设“领导重视、队伍健全、体系完善、平台给力、校友支持”的“五位一体”高校创新创业平台。
3.1统一认识,引起重视,将创新创业意识教育提上日程。
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让每一个学生去创办自己的企业这样的现象发生,而是通过培养其创新创业的精神,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让这种内在的品质和能力对内聚集及对外传播。有人说,成功的创业者需要“激情、承诺、负责任、欣赏、付出、信任、共赢、感召、可能性”等优秀的品质,这些品质和能力,对于优秀的就业者也是一样需要具备的。试想,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具备了如上的品质和能力,走向社会会产生怎么样的生产力。所以,我们应该从重视创新创业平台带来的数据和荣誉转移到重视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培养了多少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上来。这要求我们,转变观念,统一认识,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融入整个课程体系,并渗透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3.2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及创业实践服务体系。
逐步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全覆盖、创新创业技能提升有选择、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平台”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统一纳入创业教育专门部门或者创新创业平台管理和实施。一是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全覆盖。高校全体学生必修,结合思政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和就业指导等课程,对全体在校大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等素质培训和意识激发课程;建议采用“慕课、翻转课堂、创业大讲堂、实战演练”等教学形式开展,唤醒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二是创新创业技能提升有选择。创新创业意愿强烈的学生可选修,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开展创新创业专项技能培训,如组织SYB创业培训,组织协会、社团活动;参与各级部门组织的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开展。如2015年以来,湖北省劳动就业管理局实施的“楚天同创工程”,先后在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工程科技学院等高校开设《创业心法》、“领导力集训营”、“大学生成长心连心”等系列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领导力。三是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平台。意愿强烈且具备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选修,通过一对一指导服务,入驻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实践等形式开展。
4结语
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要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在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过程中的作用,结合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实体平台,将新媒体技术有效引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活动中,努力实现新媒体技术与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融合发展,不断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基于线上线下合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进一步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多维度发展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香兰,晋颖,付正,等.地方高校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7(9):24-26.
[2]宿钦静,钟新文.高校就业创业平台的生成机理与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2):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