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佳萍
厦门二中
中文摘要: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不可忽视的话题。习近平主席强调“绿水青山就金山银山”,足见环境保护极为重要。环保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投身环境保护的实践中。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课堂的质量和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还可以让其对于环境保护建立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而高中历史教材,恰恰拥有对学生实施环保教育的丰富素材,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一步挖掘相应环境知识点。本文以高中历史必修二为例,谈谈实施环保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必修二 环保 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越来越被重视。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话题,我国已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为一项基本国策。普及环保知识,培养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已经日益凸显。历史学科是一门全面探讨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学科,拥有实施环保教育的良好素材。《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中也谈到教师要“把握现实世界中人类面临的最主要问题,通过历史渊源展现其历程和前途,正视人类与自然界所面临的问题和危险”。作为历史教师应该责无旁贷地在教学中关注环境问题,挖掘环保教育的素材,注重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环保教育呢?本文将以高中历史必修二为例,分析对学生实施环保教育的途径。
一、依托历史教材中丰富的环保教育内容落实环保教育。
高中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保教育素材,教师要利用学科优势,挖掘教材中可用来进行环保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
在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课中“水利工程”一目,教师可给学生补充:战国后期秦国时因大规模“奖励耕织”而使黄河上游的树木被大量砍伐。秦始皇时期,大兴土木,黄河上游的树木被过度砍伐,造成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河水泥沙含量骤增,河床因泥沙淤积而堆高,黄河随即泛滥。治理黄河便成为汉朝以后的君主们关注的大事。通过讲解让学生认识到滥砍滥伐,后患无穷;植树造林,造福千秋。要爱护、保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也要告诉学生,人类灾害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人类可以去分析灾害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比如在水患面前,要因地制宜地采取对策,教材中提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战国以前四川岷江水患频繁,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既灌溉了田地,也解除了水患。都江堰灵活处理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巧妙配合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缓和了水土流失问题。教材中提及的“井渠”是我国西北地区民众发掘聪明才智,利用、改造大自然的杰作。在干旱少雨、地表径流很少的关中地区,充分利用了夏季高山积雪融化渗入土壤的地下水,通过隧洞运输,大大减少了沿途的蒸发耗损。通过讲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孔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明白了战国时期荀子的“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道理,既加强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环保理念,可谓一举两得。
不仅要从中国古人的智慧中寻找环保思路 ,也要从外国的成功案例中汲取环保经验。在讲授“罗斯福新政”一课时,教材中的环保资源要充分利用。在新政中,罗斯福把环保工作糅了进去,他的“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的措施就有贯彻环保理念。民间资源保护队招募了很多失业青年从事造林、土壤保护、筑路等工作,开辟了数万英亩的国有林区和公园。举办的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吸纳了众多失业人员,使整个田纳西河流域由贫瘠地区变成富庶地区。
二、以史为鉴,立足现实,强调环保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环境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也影响着世界。目前我国环境污染严峻,可贵的是党和政府现在对此高度重视,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以史为鉴,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借鉴,汲取智慧。
在讲“赫鲁晓夫改革”时,教师可以挖掘其农业改革的教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赫鲁晓夫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有很大促进,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在西伯利亚地区大规模开垦荒地,强行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结果很多玉米因光照不够,结不了穗,也造成了垦荒地区风沙侵蚀日益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通过讲解,让学生认识到顺应大自然、尊重客观规律、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讲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的“大跃进”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是建国以来生态环境第一次遭到集中的污染和破坏。
在工业领域,仅1958年下半年就动员了数千万农民大炼钢铁,由于焦炭不足,就用木材取代,大量的山林被砍,充当了炼钢的燃料,却炼出了无数的废钢,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急剧恶化了生态环境。让学生在惋惜之余,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在讲授“蒸汽的力量 ”和“走向整体的世界”这两课时,不仅要讲解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积极影响,也要注意分析其消极影响,特别是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煤成为工业化初期的主要能源。煤的大规模开采、燃用,释放了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与此同时,矿冶业的发展既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硫,又释放许多重金属,如铅、锌、镉等,污染了环境。而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石油被大量开发、利用,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以及铅尘、烟尘等颗粒物和有毒气体。多种多样的有机化学制品也不断产生,如合成洗涤剂、合成油脂、有机农药等,对环境的有机毒害和污染也不断凸显。通过讲解,让同学们对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有较深刻的了解,唤起他们的危机意识,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在讲授“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时,需要给学生强调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可以利用一些经典案例,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可以利用PPT课件展示《印度博帕尔惨案发生后的惨景》图片,让学生了解到,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保护本国环境,把大量有污染的产品放在第三世界国家生产,把大量有毒的废料、过期产品运到他国倾倒或销售,造成当地环境的污染以及恶化,甚至危及无辜平民性命。我们要有忧患意识,有环保意识。
三、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环保教育的有效性。
实施环保教育,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需以学生参与为前提。学生的环保意识内化为行动更能发挥保环作用,所以教师也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我认为培养这方面的能力需要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育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更丰富多彩。多采取情景创设、小组讨论、辩论等新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担任课堂的主角,让他们模拟决策者、做评论者、评判者。如在讲授“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环境污染的图片,让同学们身临其境思考:地球只有一个,我们该如何保护环境?我鼓励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献计献策。有学生主张大规模植树造林,有学生建议政府部门制定合理的采伐计划,防止水土流失;有的认为要加大对猎捕野生动物的处罚;有的主张加大对各城市PM2.5指数真实性的监督和问责等等。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学生的实践,把抽象的环保知识变成具体的践行。如在讲授“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适当开展一些实践活动。 如参观调查一些工厂的治污情况,研究厦门的气候、植被、水源等,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环境的变化、保护、治理,增加学生的环保知识,提高他们的环保参与能力。也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同学们写环保小论文,教师和学生共同评选出最佳论文,张贴在学校的荣誉栏里,唤起更多人的环保意识。在讲授“物质生活和生活习俗的变迁”一课中的“饮食”一目,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课后开展研究性学习,调查鼓浪屿的饮食服务业,并分析其对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影响,引导学生来关注身边的环境污染,培养环保意识。
四、结合国情开展相应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观
我国的国情包含着历史、地理、数学、语文、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教师可以结合现阶段的国情开展相应的环境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其针对环境保护建立初步的认知和理解,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从历史知识中感受到环境教育存在的作用和价值。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时期,但由于人口数量较多,相应的生产方式水平还是不能够满足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因此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相关的植物被毁损和破坏。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环境知识教学让同学们全方面系统化的认识和了解到我国的国情,从而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在讲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结合当时阶段生态环境的现状,让同学们明确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正在阻碍和限制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和成长,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针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延伸和拓展,让他们知晓国家领导者在意识到环境问题时采取植树造林为基础工作,突出发展林木业。以修建水利为辅,在原有的基础上改变自然面貌等方式进行绿化和补救。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让他们自身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相应的提升。还可以扩充他们自身的历史知识点,打开自己的历史文化视野,不断提升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总之,保护全球的生态环境人人有责。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责无旁贷地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也要不断更新观念,提升自身的环保意识和理论修养,除了挖掘历史学科中的环保知识,也要关注与政治、地理等学科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培养环保的意识和能力。我们要从点滴做起,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将环保教育有机渗透给学生,将自己的意识内化为学生的意识,再通过实践把历史课与现实主题相结合,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姚春梅.结合学科特点有效渗透环境教育策略探究 [J].课程教育研究.2019(37)
【2】胡长春.利用学科特点进行环保教育[J].江西教育.2005(06)
【3】刘全优.环保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明日风尚.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