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曾顶祥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家庭教育导读》2021年2期   作者:曾顶祥
[导读]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相较小学时代产生了一定的要求变化,在这一年龄段授课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确社会的基础运行规则,并为他们树立相应的道德学习榜样, 使他们能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良好的学习目标。核心素养的培育属于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当结合相应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整体授课质量,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达到认知培养效果。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善与恶的分界线,
曾顶祥 湖北省巴东明德外国语学校 444324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相较小学时代产生了一定的要求变化,在这一年龄段授课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确社会的基础运行规则,并为他们树立相应的道德学习榜样, 使他们能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良好的学习目标。核心素养的培育属于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当结合相应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整体授课质量,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达到认知培养效果。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善与恶的分界线,优化他们的判断能力, 使其能够胜任未来学习与生活的基础需求。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教育教学;方法策略 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尤为重要。初中生学习该课程,不仅能树立正确观念,还能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为其日后发展保驾护航。初中阶段,学生进入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更独立,更想获得他人认可是初中生最为显著的特点,若缺乏正确引导,学生的道德素养以及三观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所以,为使初中生得以健康成长,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转变观念,主动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传统的初中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如今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其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有限制的,如果学生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将会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无法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方面, 初中德育教师需要跟上时代发展进步的步伐,创新传统教学方式,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点逐渐转变为主动性地学习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在德育教学的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这有利于学生吸收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总之,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需要具有丰富的教学手段才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内容,才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挖掘生活热点,培养学生法治观念 初中道德与法治主要是以社会生活、社会规范为基础的学科,其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密切,如何能够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联系起来,自然能够有效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完成核心素养的有效渗透。法治观念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教师应当主动去挖掘现实生活中有关法治方面的热点内容,将其融入到课堂中来,用生活热点帮助学生更好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培养学生法治观念。 比如,《法不可违》课堂教学以后,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提出讨论题“同学们骗过人吗?”“曾经有过被骗的经历吗?”问题一经提出,学生的热情便被快速调动起来,相互之间围绕教师的问题进行积极的讨论,分享自己的各种故事。等到学生讨论完成以后,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电信诈骗新闻,让学生了解国家是怎么处理电信诈骗行为的。

当学生观看完成以后,笔者再次提出问题“大家分享的骗人往事与电信诈骗均属于骗人,为何电信诈骗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电信诈骗作为学生现实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件,同时关系到学生自身利益,大家讨论自然更为积极,且在讨论过程中能够逐渐 强化自身法治观念 三、教师要对学生言传身教 初中的道德和法治教学与其他文化课程不同。在教学中, 教师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和提高教育道德水平的主要力量。建立教師道德观是对教师终身学习,初中道德和法治教学中教育伦理学内容体系的反思,重建和实践的有意识建设,这是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从内心深处到体现在行为的转变。因此,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育实践中应不断强调教师个人道德的实质性建设,应通过提高道德建设的自主性、主动性来实现高校教师道德成长的自我意识。如果没有教师对教师道德的刻意遵守,就不可能建立教师道德。道德行为不是由强迫产生的,而是由自我意识引起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教给学生指导和行动,注意日常行为和言语, 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正面指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发挥模范作用。 四、进行高效互动达到教学目的 初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进行互动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到合作中,在展示交流,合作探究中和谐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再由教师做出客观的评价、分析, 改进探究内容与方式,促进更良好的互动交流,在沟通交流和互相理解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例如时政微讨论,教师可以在每节课课前开展对当天发生的时事政治进行 5-10 分钟的探讨与交流,自由发表观点与建议,可以分成小组,轮流负责一次主持,由当天的负责人,类似于新闻发言人,对近期的新闻或热点事件进行转述,也可以说一说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并能够结合自己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分析,表达观点,简要论述,之后给其他小组机会进行补充、交流、探讨,之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肯定学生们表达与观点。 五、通过课外活动,增强初中生的素养 知识的最终目标就是被有效的运用在生活之中,这一点对于道德与法治科目来说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应当在授课活动中,注重课外活动的组织,通过课外的活动,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内容,以此来增强自身的道德法治素养, 同时还能够点燃学生的兴致。例如,在完成授课内容之后,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然后让各个小组利用周末的时间进入到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种方式不单可以进一步培育初中生的品德,并且还可以锻炼初中生的协作能力, 让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融合在一起,真正的展现出核心素养。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引导学生在感知生活的同时学会成长,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精神,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教师应当密切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积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实现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王彩云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J]. 天津教育·下 .2020(03). [1] 高磊 . 核心素养下如何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J]. 启迪·下旬刊 .2020(04). [2] 曾油明 .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J]. 考试周刊 .2020(30). [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