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阔阔
宿州学院音乐学院 234000
摘要:泗州戏即为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又是流行与皖北的地方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泗州戏的剧本内容编写、音乐表现形式、人才培养、媒介传播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当今泗州戏的发展现状以及相关的因对策略。本文对安徽泗州戏的传承提供了一些方法,对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泗州戏;唱腔;传承;发展
0 前言
泗州戏的诞生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与戏与鲁南的柳琴戏、苏北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板腔体戏曲。因其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及多彩的表演形式,在近些年来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泗州戏与徽剧、黄梅戏、庐剧称为安徽四大优秀剧种 [1]。
泗州戏唱腔的起源与近代
1. 泗州戏的起源
1.1 经初步探究 , 安徽泗州戏的起源现主要有三种说法 :
第一类说法指其发源于苏北海州一带,其构成为当地民众的“猎户腔”和“太平歌”等民间曲调等即兴演唱,传入皖北后,在相当长的时期,泗州戏主要是艺人串门卖唱,早期表演形式非常简单。民国初期泗州戏才逐渐成型,并构成演出形式。
第二类说法指其与江苏徐州一带的柳琴戏及海州地带的淮海戏属于同一剧种。 其中,淮海戏与柳琴戏属于泗州戏原称“拉魂腔”的北派戏曲,而泗州戏的唱法属于南派“拉魂腔”, 因其最终成熟于泗州,故起名为泗州戏。
第三类说法是泗州戏起源于个人演唱形式 , 伴奏或为打板、或为拉琴、其形式趋于沿街乞讨与说唱,后逐渐形成多人构成的戏曲形式。近代泗州戏正式进城后,传说其发源自苏北海州,由当地三位艺人吸收民间小调逐步加工而成,因其中一人姓丘 , 就是均呈泗州四演员为“丘门腿”[2]。
泗州戏的近代发展现状问题
1.2 (1)人才缺失。
现代科技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青年人大多想从事的是低付出高回报的职业或者偏向易学易会的职业,对于传统类的戏曲学习青年人并不青睐,导致戏曲演出的人才以中老年人为主,后备人才储存严重不足,泗州戏的演员也大幅度减少,这导致泗州戏的观众和演员都在减少,戏曲遗产面临这失传的问题。
(2)剧目少创新。
近年来,由于演出人才的缺失、观众数量的减少、经济效益的降低导致泗州戏创新内容减少,反复传唱不变的戏曲, 表演形式陈旧,单一,对于当代人吸引力较小。
(3)宣传不广泛。
长期以来,科技快速发展,但社会各界对泗州戏的宣传力度不够。虽然泗州戏与徽剧、黄梅戏、庐剧称为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但黄梅戏的宣传较为广泛,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泗州戏的特色与文化
2 泗州戏的特色
2.1 泗州戏的表演艺术深刻地反映出皖北文化热烈、洒脱、直率、亲切的特点。初次接触泗州戏的外地人往往会对其隨意直白的唱腔和看似单调的伴奏产生误解,而一旦深入其中就会感受到泗州戏特有的表演难度,这种难度的实质在于其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对于本地人来说 , 泗州戏并无太大难度,就是本乡本土的腔调和节奏 , 是来自皖北地区生活融入到人民群众日常衣食住行中的基本节奏韵律。泗州戏的剧
目语言还有幽默、诙谐的特色。
插话、逗趣也是泗州戏语言常采用的形式 , 插话多采用对话的形式 , 由丑角表演出来 , 风趣诙谐地对时弊进行嘲弄和讽刺。这种插话逗趣不是毫无目的的,从这些插话中可以映射出淮北农民生活的片段,看到劳动人民对善者的赞扬和对恶人的嘲讽 [3]。
泗州戏的文化
2.2 泗州戏的剧目语言地方特色鲜明 , 通过泗州戏生动朴实的语言可以看到淮北地区劳动人民的生活风貌 , 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淳朴善良和对生活的热情。从剧目中我们可以看出 , 他们是如何按照自己的逻辑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 对于他们所熟悉的普通人民群众的人物形象他们用朴实的语言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4]。
泗州戏的发展问题的对策与传承
3 响应号召,抓住机遇
3.1 如今,泗州戏的保护和发展面临的机会如下:
(1)我国已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国务院办公室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着力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
(2) 地方政府为丰富和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宣扬民俗文化、打造节庆文化品牌摆上了议事日程。为此 , 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 , 力促泗州戏的发展更上一级台阶。
(3) 认真规划,明确方向
3.2 针对泗州戏目前的低落状态,进行重新规划与发展。首先开展一次全新对泗州戏的普查、搜集、整理工作,形成详实的文字史料,提出发展泗州戏的方案;其次推陈出新,打造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文化;最后对泗州戏进行改革创新 , 逐步走向市场,要利用春节、端午龙舟节等中国传统节假日开展一系列有关活动, 利用网络宣传、广告、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广泛宣传,扩大影响 [5]。
以人为本 , 培养人才
3.3 泗州戏作为一门艺术,从事泗州戏表演的人员需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 因此我们要统筹地方文化资源,打造泗州戏文化品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培养- 批编剧、 舞美、导演、演员等人才是使泗州戏走向繁荣的首要条件 [6]。
总结
4 对传承文化的坚持与传承,不能只要求一味守旧,而是要随着时代变化的趋势,对传统文化做出创新与改变,才能成为不断适应新时代的环境,长期成为文化发展的前端,持久不衰。泗州戏这种传统地方文化的重要代表,更应紧跟时代发展,在剧本内容题材编写、音乐表演形式、媒介传播途径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进一步展现了泗州戏的特色。
参考文献
樊思凡 , 操若璠 . 语言学视角下泗州戏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J]. 成才之路 ,2020(28):54-56.
[1] 许海燕 . 试析当代泗州戏传承与创新 [J]. 宿州学院学报 ,2020,35(08):5-8.
[2] 丁志刚 . 泗州戏拉魂腔艺术特色剖析 [J]. 宿州学院学报 ,2020,35(01):1-5+28.
[3] 李芳芳 . 我国地方剧种泗州戏艺术风格探析 [J]. 戏剧之家 ,2019(33):31.
[4] 石磊, 徐涛. 泗州戏清唱剧《摸花轿》创腔技法分析 [J]. 中国音乐学 ,2019(04):88-100.
[5] 顾大海 . 王国维“戏曲意境”说与戏曲舞台表演 [J]. 戏曲艺术 ,2019,40(01):104-107.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