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蒋红梅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家庭教育导读》2021年2期   作者:蒋红梅
[导读] 摘要:数学解题能力主要是指运用基础性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及数学方法解决数学实际问题。从定义来看,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基础知识、思维和方法的教学指导, 因此,教师应从解题能力角度对数学教学进行有效指导,结合初中生的实际特点寻找教学思路,不断发展学生思维,提升解题能力。
蒋红梅 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溱州中学 摘要:数学解题能力主要是指运用基础性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及数学方法解决数学实际问题。从定义来看,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基础知识、思维和方法的教学指导, 因此,教师应从解题能力角度对数学教学进行有效指导,结合初中生的实际特点寻找教学思路,不断发展学生思维,提升解题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解题能力;培养策略 初中生通过多年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学理论和公式,因此在这一时期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思维和解题意识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有效推动学生运用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解题,可以更加良好的帮助学生理清相应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不断推动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框架,这样可以有效带动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知识,同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题训练,小学生共同对相应的题目进行分析,掌握相应的数学解答结构以及数学解答技巧,也帮助学生构建较为良好的数学解答思维,从而有效提升学生个人数学解题的效果, 带动学生个人数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审题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首要步骤,也是重要步骤。如果学生在审题方面出现了失误,那么学生的整个问题解决过程都将失去意义。学生只有正确理解了题目的具体含义, 分析清楚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学生才能正确且迅速地展开解答。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题目读完整。很多学生解题时存在一个不良习惯,题目读了一半,其解题思维就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就会想起自己之前做过的类似题目,就会想当然的给出答案。但是很多时候,某些题目之间仅仅是几个汉字的差别,就会导致解题思路存在一定的差别,所以学生想当然给出的答案就会出错。等到学生将题目内容读完整时,学生就开始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学生就会出现一定的懊恼心里。因此,无论是简单的题目,还是难度较大的问题解决题目,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认真读题,必要时可以展开字斟句酌。简单的题目认真读,复杂的题目反复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题目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联想数学结论,进而运用数学算式将数学题目化繁为简。即, 学生要一边读题目一边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如已知两个单项式 ambn 和 5a3b4 是同类项,那么 m+n 的值是多少?这道数学题目中,当学生读到同类项这几个字时,学生就要想到 m 等于 3,n 等于 4。当学生读出所求问题时,学生脑海中就能给出 3+4=7 的答案。 二、准确把握题目考点 考试,是学生所要经历到频繁的、重要的事情。学生对于题目考点的把握,则成为考试取得高分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果学生不能准确把握题目的考点,进行盲目答题,就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题目答错或者根本不知道题目该如何解答。所以,学生能够在做题之前或者做题过程中准确的把握题目的考点成为学生成功做题的关键,也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教师引导学生准确的把握题目的考点,进行经验传授或知识传授,让学生培养起优良的解题习惯,能让学生在考场上发挥自如,获得理想中的分数。 例如,在进行讲解“全等三角形”这一节课时,会让学生对学过的内容进行知识点的总结,构成自己的思维导图(或者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简明扼要的叙述),上交于小组长处进行检查、小组内部交流,然后评选出完成最好的上交,由我进行全班级内的展示,让学生们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通过这种方法,他们不仅仅能够很好的把握前几章所学的内容, 也能够取在交流中其精华,弃其糟粕。之后,设置一些习题 对之前所学的几章内容进行测试。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答题, 从而检测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如何。 三、重视错题作用,加强学生练习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做错题是难免的,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利用错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并进行一定的训练,这样才能加强学生们的解题质量。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们往往采取题海战术,老师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习题,但是这些题目的质量都不高,学生在题目练习中缺乏主动性。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老师要转变教育思想,优化习题类型,让学生们做一些有意义的习题。 数学中的题目是非常多的,学生做再多的习题,也不能保障在考试中能作对题目,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学生的解题质量和解题过程、数量、结果没有直接的关系, 老师要注意错题的引导作用,挖掘出错题的功能 [3]。老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整理错题,让学生们明白做错题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习题训练,这样,学生便可以有针对性解题, 教学效果也能提高了。比如,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讲解自己做错的题,老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做错题的原因, 学生在讲解的过程中,对这一类型的题目印象加深了,以后遇到这种题目时,便能避免错误。 四、拒绝学生偏见,维护生生平等 针对一些学校教师忽视学生间差异,对优等生与能力弱的学生差异对待等问题,教师需要从认识上拒绝学生偏见, 坚持维护学生与学生间的平等对待。在消除学生成绩偏见方面,教师需要明白提高能力弱者学生的解题能力更加容易而有意义,教师要树立“有教无类”观念,对能力弱的学生更加上心。一方面,对于不主动问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主动询问学生,针对基础题型进行细致讲解和耐心解释。另一方面, 教师要关注学生心理,部分计算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在心理上存在自卑、内向等心理,教师在课堂行为和互动上不能表现得过于偏爱,在其他时候更要引导该类学生树立积极和自信心理,加强心理疏导和主动指导工作。除此以外,建立班级合作小组,引导成绩好的学生与解题能力不太强的学生组成小组,助力学生与学生间的良好交流,发挥优生带动的积极作用。 例如,在讲解一套试卷时,教师不能对简单的题只念下答案而讲讲解的重心放在后续的难题上。对此,教师可让能力较差的学生讲一讲前半部分的基础题型,从而提高学生自信,也有利于其他学生听懂讲解,做到平等讲课。对于比较困难的题目,教师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能力较弱与优等生一起讨论,然后教师加以指导,随后反馈阶段,教师可让能力较弱的同学反馈学习成果,以确保这些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学生想提高解题能力,不仅要从题目里的已知条件采集, 也要培养一个认真学习态度以及在做数学题时了解题内容所要考的知识点。如果平时教师在教授重要的数学知识点时, 不理解也不提问的状况下,那么学生会在自己独立练习数学大题时,将会做的头脑思绪很乱,所以在教师教授时,学生不懂得一定及时问,这样不仅教师会知道在教授中,学生会有哪些迷茫不懂继而在此数学题上继续教授题目怎么理解出来已知条件和所考的重点知识点,学生也再次的温习了知识点和会对以后做类似数学解题更有把握解答出来。 参考文献: 吴丹丹. 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培养的若干策略[J]. 中学数学,2018(6). [1] 苏美竹,杨尚云 .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解题能力 [J]. 好家长,2018(4). [2] 陈宣文 . 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J]. 情感读本,2018(17) [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