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回应要走心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家庭教育导读》2021年2期   作者:李支援
[导读]
李支援 近日,“62 万车主在佛山同一岔道口压线被罚,总罚款超 1.2 亿元”的报道引发舆论关注。佛山交警通报称,网传 62 万人在该处被罚消息不实,实际累计抓拍交通违法行为 18 万宗,还以“此路段标志标线验收合格,司机有足够时间、距离遵循交通信号指示安全行驶”进行回应。随后,广东省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当地及时对该路段标识进行了整改。 从这个事件中,我们能看到当地交警部门应对值得肯定。无论信息发布和整改到位,整个时间节点的把握还是可以的, 所以没有引起更大的舆情事件。我们不能浪费这次事件,站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防患于未然的角度来剖析,当地相关部门的舆情应对,似乎还有提升的空间。 按照常理,应对舆情事件的第一个回应,就要充分检讨自己的错误,释放足够的诚意。如此方能让公众感觉到态度端正,敢于承认错误,从而为平息舆情打下一个好基础。当地相关部门反应速度很快,但是态度不足,有自我辩解的嫌疑。诚意释放不明显,让人感觉态度不够,敷衍塞责、应付了事。不仅没有解决当前矛盾,更会让大家感觉态度不端正,整改不真诚。对于公众都能判断的明显问题,不能仅仅用程序的合法来搪塞。这样不仅不会打消公众的质疑,反而会助推网络舆论,引起更大的反应。

面对公众呼声应及时整改,举一反三。这次事件中激发 的舆论不满,很大程度上和有些部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工作中“庸政”“懒政”有关。征求意见走形式,面对公众呼声装聋作哑,为了所谓的管理方便,凡事一刀切,“以罚代管”。一些地方在处理交通违章中,往往机械执法,不顾情节,不问过错与后果,一概罚款,一罚了之。岂不知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该路口的实际交通情况出发,制定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同一地点,同一违法事项,抓拍交通违法行为 18 万宗。如此高频率,“信号” 还不够明显吗?为何当地相关部门没有早发现早处理?罚了之后结果看起来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整改之后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如何进一步优化?这似乎需要举一反三,寻找精准应对方法,而不是继续懒汉思维,得过且过。 让人高兴的是,当地有关部门正在梳理整改类似问题。这次事件提醒我们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做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以百姓心为心”, 关注群众需求,广泛深入地听取群众意见,自觉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工作不能“走过场”,整改不能“求过关”,要把群众意见用在改进工作中,精准整改。“打铁还要自身硬”, 管理部门要着力提高自身精细化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提升服务群众水平,处理问题让群众心服口服,赢得人民群众满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