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写能力互生长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家庭教育导读》2021年2期   作者:张金凤
[导读]
张金凤 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第五小学 阅读和写作密切关联,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又能促进阅读,两者相辅相成。要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教师可以将读写进行结合,通过阅读锻炼学生写作思维,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但读写能力的生长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本认知水平上,从其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合理的教学方略,从而实现读写能力互生长。 一、以读带写,促习作力生长。 我在教学中发现,统编教材中很多文章都是很好地习作范例,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寻找合适的阅读方式,深入文章细咀嚼慢品读,学习作者写作秘妙。教师要以什么样的阅读方式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不断生长呢?一般情况下,阅读可以采用浏览跳跃读,精读细品以及选择重点段落读等, 读后习得方法,多层次建立读写结合训练。 1、抓富有趣味性的课文。 小学生对感兴趣的东西总是充满好奇心,可以说是乐此不疲。教师在读写结合训练中,可以选择趣味性浓厚的课文激发孩子的阅读激情。统编教材(下同)六年级语文上册《竹节人》这篇课文,语言描写生动有趣,极富吸引力。如“如何制作竹节人、玩竹节人”这些情景描写,就让学生饶有兴趣, 跃跃欲试也想做一个竹节人,更想写一篇类似的作文。学生的写作欲望迅速被点燃,他们会把平时自己制作小玩意的方法和玩的乐趣一吐为快,模仿写作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再如《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文章的语言富有特色, 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新鲜感。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读中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自由,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通过读,触摸到文中精妙的字、词、句、段,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然后引导学生用“愿意……就……”的句式表达自己童年的自由和快乐。如此,学生思维得到锻炼,写作时便能自由的驰骋。当学生学习了课文,能用其中积累的词语或句式进行运用,这才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让学生学到了带得走的东西。 2、抓文本结构独特的课文。 对于课文的篇章结构,有的是先总说后分说,比如《太阳》; 有的是先概括后具体描写,比如《夏天里的成长》,围绕开头的中心意思写。统编教材中有很多的课文构段方式典型,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段落,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构段方法、语言特点,有意识的让学生仿写。随即设计一个小练笔, 让学生运用阅读中学到的方法,学习写一处景物。写的时候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用上中心句的构段方式分层次介绍。在课堂反馈环节,学生的习作条理清晰,景物特点一目了然。上述例子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采取读写结合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学到了习作方法, 达到以读带写,促进习作能力不断生长这一教学目的。 二、以写促读,让阅读力生长。 读能促写,其实写也能促读。就像一棵大树要茁壮成长, 它要不断吸收阳光雨露,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供给生命所需的养料一样。读书是不断吸收的过程,写是思维灵动不断释放的结果。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一篇文质兼美的范文, 从“读”中学习“写”,再从“写”中深化“读”,两者相辅相成。

我们来看《盼》这篇课文,以“新雨衣”为线索,以孩子的视角描述了“得到雨衣”“盼穿雨衣”“穿上雨衣”的经过。课文许多地方还进行了心理、动作描写,这是很好地 训练点,可以让学生练写,强调要将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些、具体些,才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老师出示几个题目:《顽皮的小男孩》《戏迷奶奶》《难忘的时光》《温暖的周末》, 让学生选择一个进行练笔,写完再读读《盼》,做个对比, 看谁写的更出彩。这样,以写促读不断激发学生读的渴望, 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给学生一个作文命题后,可以要求学生先拟定提纲,在脑子里形成一个初步构思,再根据自己的构思去广泛搜集,阅读相关的文章、材料,用来不断丰富自己文章的内容。于是,学生在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到感性的训练活动中受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读只是处在别人的认知状态,写才是体现自己的言语能力。为了自己的习作去读书,学习别人的语言表达并进一步内化为自身的话语能力,就是把读来的知识消融掉变为自己的东西,并创造出新的语言形式,实现了阅读的不断生长。 三、读写结合,互为生长。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读与写必须有效结合在一起。2011 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若只强调写而忽略了读,写就会失去方向,写者会江郎才尽,若只强调读而忽略了写,读也会失去有效的巩固和检验机会,读者会眼高手低,一辈子写不出好文章来,唯有读写结合,才能实现阅读与习作能力的比翼齐飞。 1、拓展阅读,积累语言。 读是学习语文的必修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亘古不变的法则。首先要保证阅读时间,每天一两小时的读书量必不可少。其次要注意阅读的质量,如果一味盲目读书, 没有讲求阅读方法,收效甚微。应多措并举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打破课内外阅读的界限,课堂教学作为阅读的“引子”,是“范本教学”,把课内学到的方法应用到课外阅读中,从而有效带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实现海量阅读。教师自身要做阅读的种子,实现全班同学同读一本书,开展阅读交流,推动班级阅读互动提升语文素养。 2、双元并举,读写结合。 现行的统编教材采用的是“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双线组元的编排方法,我在刚接触新教材时心里没底,经过专家培训和自我琢磨、不断研究下,发现了教材编排秘秒, 教学起来也越来越得心应手了。每组课文语文要素都有两条, 第一条是读的能力培养要求,第二条是写的能力培养要求。教师只有把握了教材特点,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曾听过霞浦实小郑芬老师执教《搭船的鸟》这一课。首先, 教师巧妙设计问题环节,抓住描写翠鸟的关键词句进行教学。接着,引进类文《翠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和准确表达的意识。在练笔环节,郑老师出示视频:一条小狗围着一辆小车展示了一系列动作。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再用刚才课上学习到的写作方法进行表达,完成练笔。西关小学的很多小朋友写出了精彩的片段。教师这种读写结合的教学设计,是对习作能力进行了有效培养,完成了从读文到习作的互生长过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