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疫情期间所暴露出的亲子沟通问题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家庭教育导读》2021年2期   作者: 韦欢
[导读]
韦欢 贵州省贵阳市第八中学 550000 2020 年初,一场疫情卷席全国,学生们的寒假足足延长 至 5 月初,月初开学,由于担心学生不能很快适应这种疫情下的返校复学生活,第一节心理课堂都以“适应”作为主题, 期间为了活跃氛围,了解大家的居家生活,我做了一个小活动, 同学描述自己的居家感受或者出现的现象,其他同学如有与其类似情况,则拍手表达共鸣。这个活动呈现以下两个特点: 1,几乎每个班都有同学提到与父母的冲突;2,当有同学提出后,班上大概一半的同学拍手;分享阶段部分同学坦言, 我非常适应现在的复学生活,因为在家天天从早到晚被父母念叨,感到十分厌烦,部分同学自我调侃到这种想念学校、想念老师的想法也许是空前绝后的,甚至有同学在谈到这个话题时突然情绪崩溃,泪流不止,无法继续上课,只得请另一位心理老师陪伴着离开课堂。我特意关注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拍手的同学,本意是想问问他们家庭如何做到如此和睦, 分享一些经验和心得,然而当我发出这样的疑问时,有同学站起来说道“因为我基本就没和我父母说几句话,何来矛盾”, 好似他的发言说出了一部分同学的心声,一部分同学居然拍起了手。唯有一个女孩子站起来分享因假期在家与父母待的时间比较久,自己和父母聊天时间增多,大家相互更加了解, 关系更好了。在我省复学的短短两个周期间,很多同行都有共同的感受,就是学生的咨询需求量增大,而且有大部分是亲子问题,以上现象皆说明疫情期间的亲子关系不容乐观。疫情之下的“朝夕相处”让亲子问题无处可藏,从我校学生反馈的现象看,至少暴露了当今亲子沟通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父母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 在前几年,家庭教育的专家们就提到中国的“丧偶式育儿”,它是指家庭教育中一方(多指父亲)的显著缺失,或者父母皆早出晚归,与子女很少交流的情况,这种状态却建立在部分客观原因,些许无奈之上,毕竟父亲是家庭经济支柱, 很多时候确实因工作原因较少参与子女教育。然而疫情之下, 全家人都在一起,父母有了更多时间陪伴孩子,然而家里却并未增添“亲子乐”,倒是多了一份“尴尬”,就如一位父亲所说,平时自己工作忙,很少陪孩子,兴奋盘算借疫情多陪陪孩子,然而这种兴奋只持续半小时,就感到不知怎么聊, 不了解他喜欢什么,空气中凝结着异样的气氛,最后只得仓惶逃到书房。这位父亲的情况也正印证了学生的回到,假期几乎没与父母说几句话,何来矛盾。由此说明,现在很多家长已经不知道如何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沟通,完全不了解孩子的想法或喜好,因此再多的关系也只能以沉默代替。 二、无方法,无策略,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相处时间长后,产生矛盾和摩擦本身是正常现象,何况处在疫情这样的压力的环境下。然而,为何这些矛盾会延续到开学以后,为何很多学生深受与父母冲突的情绪困扰,究其原因,正是由于部分家长无法用“智慧”去引导或管教孩子,遇到问题只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不是骂就是打,有的孩子比较有反抗精神,就会反抗父母这种粗暴的方式,但由于青春期孩子本身情绪不稳定性及不理智,就会用较为极端的方式进行反抗,导致小矛盾变成大矛盾,而且成长在这样激烈冲突中的孩子很容易形成冲动,情绪控制、暴力等问题。

而对于那些不敢反抗、逆来顺受的孩子来说,也会形成悲观、唯唯诺诺、害羞胆小等性格问题。 三、过多关注孩子的消极面 如果要做个调查,中国家长常挂在嘴边的十句话有哪些, 那么“别人家的孩子”必定榜上有名,一学生向我抱怨,每天在家被念叨的烦死了,从早上起床到中午吃饭再到晚上睡觉,时时刻刻都被念叨,“我总感觉我做什么都是错的,我做什么我父母都看不顺眼”。这都充分表到了父母将目光过多放在了孩子的消极的、不好的方面,经常用口中优秀的“别人家孩子”打击、贬低自己的孩子,很少觉察到孩子积极的一些行为。也许有的家长认为提及别人家的孩子只是一个激将法,让孩子更努力的去学习,然而,这样的方法不但起不到正向效果,时间长了孩子会感到厌烦,甚至一些孩子会觉得父母不爱自己,慢慢的的就会失去自信,将这种“你不行” 的观点内化为“我不行”的信念,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四、常用居高临下的高姿态沟通 有一句俗语如是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多”,中国传统的礼教思想便是“父母命,不可违”。在当今社会,还是有很多家长认为家长在家庭中拥有最高的权利,因此对孩子说话时经常使用命令的语气,例如:你必须……, 你应该……,认为孩子的一些想法或观点都是异想天开,胡思乱想加以驳斥。不可否认,家长社会经验丰富,因此看待一些问题比孩子更理性更长远。然而, 社会在发展,时代正在急剧发生变化,如果我们真诚倾听, 用心领悟,我们或许会发现孩子是一个很有想法和创造力的人。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小故事,一位妈妈带着五岁的女儿去参加圣诞晚会。热闹的场面,丰盛的美食,还有圣诞老人的礼物……妈妈兴高采烈地和朋友们打着招呼,不断地领着女儿参观晚会的各个地方,她以为女儿也会很开心。但女儿闷闷不乐,执意要离开,哭闹中鞋子踩掉了,母亲训斥之后, 蹲下来给孩子穿鞋子。在她蹲下来的那一刹那,她惊呆了: 她的眼前看到的是一些高高的柜子,晃动着的大人的屁股和大腿,而不是自己所看到的笑脸、美食和鲜花。因此,当你不再运用居高临下的沟通姿态时,孩子才能感到平等与尊重, 你的言语才能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否则只会让孩子感到厌烦逆反。 五、教育的重心全在成绩,忽视孩子身心发展 开学以来,学校出现情绪波动,预约心理咨询的学生人数剧增。一位学生描述到假期上网课阶段就感觉情绪很不好, 每天闷闷不乐,饮食不佳,体重减轻等表现,我感到学生情况比较严重,于是联系家长,建议家长多注意孩子身心健康, 结果家长说到她就是懒惰,没精神,逃避学习,家长全然没有关心孩子的身心问题。也曾听一位班主任说起一件事情, 复学当天,学校门口测体温时班级一位学生因体温偏高,因此不能正常进校学习,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沟通说明时遇到家长很大阻抗,后班主任说第一周不讲新课,只是复习,家长才将孩子带回。以上情况的发生皆表明大部分家长过分在意成绩,对孩子只是“假关心”,记得有位学生说,家长都是虚伪的,当你考的好的时候,他们才喜欢你,一旦考不好了就疏远你,不知道家长如果听到孩子这样评价自己,会是什么感受呢?所以,过分的在意成绩,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终归是本末倒置。 其实,以上这些亲子沟通的问题一直存在于大部分的家庭,只是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这些问题因工作忙碌等原因被冲淡,而此次疫情就如一个放大镜,将以上问题放大,从而凸显的更加明显罢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