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及教育对策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家庭教育导读》2021年2期   作者:樊晓锋
[导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当前社会各界人士更加对学生心理健康形成了极高关注。为了能够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尽快实现健康发展目标,文章首先阐述了小学生心理卫生现状,着重分析了几点教育措施,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些许参考价值。
樊晓锋 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姜庄乡汪集中心小学 河南许昌 461700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当前社会各界人士更加对学生心理健康形成了极高关注。为了能够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尽快实现健康发展目标,文章首先阐述了小学生心理卫生现状,着重分析了几点教育措施,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些许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卫生 引言:因为外界以及内部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下,都会导致小学生心理受到一定的影响。因为学习困难以及自我性格等方面,大多数小学生不单单表现出了较大压力,甚至还处于心理危机边缘,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处理,必然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道路。 小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及其问题 1. 学习困难 1.1 小学时期的孩子,其智力还没有发育完全,然而一些生活等问题,通常会将情绪带入到平时学习当中。最直接的表现, 就是学生一定时期内考试成绩直线下降,只有面临学生学习问题时,才能够引起家长与教师的注意。通过实际调查发现, 当前大多数家长与教师观点当中认为,学生成绩出现下降等的表现,这些都是学习问题所致。从根本上来讲,每一个学生都有先进智力条件,但是后天通过教育,也能够追赶上与他人之间的距离,教育界行业人员根据小学生情况,找出了很多影响学生后天学习根源,然后推出了一系列教育模式。 性格特质 1.2 小学生目前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性格品质,然而大多数意识的培养,还需要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引导。通过实际调查可以看出,当前大多数的小学生,因为家庭等方面的因素,通常都表现出了一些不良的性格品质。部分同学表现的比较胆小,甚至还有的同学性格比较孤僻等,这些都是一些心理卫生问题表现方面。与学生困难相同,有的学生是先天带下来的性格品质,而有的同学就是后天生活等所养成的。其中分析后天性格问题,主要就是教师与家长没有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甚至当自己孩子考试成绩不如其他同学时就会做出对比,家长的这些行为,无疑不在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 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解决策略分析 2. 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建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养方式 2.1 面对以上内容阐述的小学生心理卫生,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不单单需要教师的努力,还希望家长能够对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形成正确认识,为学生构建营造良好家庭教育氛围, 依靠合理教育手段下,为学生健康心理情绪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生活与学习环境。在平时学生生活当中,父母应该表现的相敬如宾,相互尊重,在学生感受到父母双方尊敬的基础上,自身也能够受到启发,对他人做到包容与理解。相比较一个和谐家庭环境生长的学生, 那些平时经常打架或者是离异的家庭,家长平时没有照顾好学生,在学生长期得不到关心与照顾的现状下,自然会导致性格上存在一些问题。从中可以看出,要想能够保证小学生良好心理卫生意识的形成,自然少不了家庭氛围的营造;另外,在与小学生进行交流期间,也应该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 切记浮躁行为的出现,当然也不能过分的宠爱,以免对学生心理健康构成不利影响。

身为学生家长,应该先从自我做起, 对孩子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了解,不仅应该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也应该对其道德品质提出更高的关注。与学生保持 密切的联系,定期沟通与交流,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引导学生善于表达的同时,积极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做法;最后, 虽然小学生没有较大的年龄,但是他们却有着自己的想法, 家长在追求学生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应该尽可能要与学生现实能力相吻合,希望能够站在学生实际智力等条件下,做出妥善的安排与引导。最为关键的是,当前大多数小学生都表现出了多样化的兴趣爱好,此时家长不能一味打击,引导学生按照自我喜好,可以适当发展一项业余活动,这些都是学生良好心理形成的重要支撑因素。 提升学生自我防御能力,重视和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的重要性 2.2 为了能够保证小学生具备健康心理意识,那么还需要学生自我进行努力。首先,学生需要对自我进行准确评价,形成加强的保护意识。此时可以联系教师等部分的力量,对全班同学都做出全方面的评价,然而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以及学习当中,持续对自我行为等进行优化与调整,保证每一天学生都能够处于进步的状态,尽快追赶上心理期望值; 另外,不管是学生的生活还是学习当中,都应该要养成良好的心态,严禁过于激动以及情绪波动等心理问题,一旦学生心理情绪波动起伏较大,那么在影响学生内心健康的基础上, 时间一长,也是引发心理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 [1]。再加上该时期孩子没有健全的心智,很多时候还需要家长以及教师正确的指导;与此同时,学生学习与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当学生遇到学习以及生活难题时,也应该要保持乐观的心态, 家长与教师进行有效引导,定期开展挫折教育,保证学生能够形成健康的心理。同时,学生今后是要走向社会,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的,那么还应该要求学生该时期学会交流与沟通,时刻谨记自己的言行,不能以自我为核心,更多的去考虑其他同学的想法,站在他人的视角下进行考虑;最后, 从学校视角下进行分析,有条件的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一系列的集体项目,通过集体性的活动,拉近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活动当中学会分享与沟通,一方面能够保证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的基础上,另一方面也能够对自我形成正确的认识,感受到学习与生活的魅力。通过实际调查数据显示,经常参加集体性活动的学生,不管是交流能力还是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要比其他学生各方面能力要强, 而且也不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这些都是学生今后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 [2]。 结论: 简而言之,要想能够积极处理好小学生现存心理问题, 那么在教师日常教学管理当中,就应该先对学生心理问题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制定相关应对方案,同时,也应该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引导家长积极投入到学生心理卫生教育队伍当中,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心理问题,为小学生迈向健康成长方向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姜双春 . 小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培养 [J]. 辽宁教育, 2017(5):38-39 [1] 李萍. 玩中学学中用促进自主发展[J]. 学科教学探索, 2020(1):42-43. [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