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工地建设概论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5期   作者:秦伟1 薛传中2 冯铜山3
[导读] 摘要:智慧工地建设承载了许多希望,政府希望它推动经济发展,主管部门希望它带来产业升级,建设单位希望它助力施工安全和质量管理,而受利益驱使和管理压力下的施工单位对智慧工地建设愿望不多,施工项目部会抵触,监理单位积极性也不高。

        1江苏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2苏州卓越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3江苏建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摘要:智慧工地建设承载了许多希望,政府希望它推动经济发展,主管部门希望它带来产业升级,建设单位希望它助力施工安全和质量管理,而受利益驱使和管理压力下的施工单位对智慧工地建设愿望不多,施工项目部会抵触,监理单位积极性也不高。本文拟从智慧工地建设的兴起、智慧工地建设关联方、智慧工地实施内容和智慧工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概述智慧工地建设,并就智慧工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思考,为后续智慧工地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化;Zigbee技术;智慧工地
        一、智慧工地建设的兴起
        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成为各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2016~2020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信息化是建筑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助力,建造过程的信息化有利于继续优化对行业的监督管理与服务、深化建筑业“放管服”改革,加强施工安全管理、提升建筑品质,对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业信息化,重点是提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化、BIM、移动通讯等信息技术在工程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劳务实名制管理、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和减尘降噪施工等工程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增强建筑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成一体化行业监管与服务平台、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施工项目智能化监督管理平台。
        为贯彻落实重要中央、国务院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2017)19号文,对建筑业的深化改革、产业升级、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了若干要求。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智慧工地”逐渐进入行业各界、各地区视野,并就智慧工地工作内容初步形成共识。部分省市开始制定技术规范,一些公司也开始实施建设。如,河北省《智慧工地建设技术标准》、《江苏建造2025行动纲要》、《江苏省建设工程智慧安监技术标准》、(江苏省)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检查用语标准及数据交换标准、重庆发布《2018年“智慧工地”建设技术标准》、成都市智慧工地线上巡查管理办法、中建八局在南京南部新城建设、中建五局在长沙复地金融岛开始建设“智慧工地”、海康威视智慧工地方案。
        二、智慧工地建设生态
        智慧工地是围绕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系统,涉及投资建设、监管、设计、施工、监理、监测等众多管理部门和单位。智慧工地建设最直接目的是服务于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成本、工期四大指标控制的需要。针对施工现场参与方多、业务繁多、业务之间制约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关注度热点、重点,现阶段智慧工地技术应优先在安全施工、扬尘管控、人员管理等环节应用,逐步全面拓展实施。现阶段 “智慧工地”系统建设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智能化的信息化应用,以人、机、料、法、环等资源为研究对象,构建一个信息化的智能网络监管平台,强化各参建方对工地现场的安全文明施工和质量管理,着力解决当前工地现场管理的突出问题,重点是智慧安监的技术应用。
        智慧工地建设涉及多部门、多单位,存在复杂的权力和利益博弈。如下图。省市主管部门希望通过智慧工地安监系统优化对施工项目的微观管理和有效监督,建设单位希望通过智慧工地系统加强工地现场安全文明施工、质量的动态管理,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通过智慧工地系统加强信息化管理。
 
        三、智慧工地实施内容
        国务院办公厅(2017)19号文是确定智慧工地主实施内容的主要来源(表1)。各省通过的实施指南、技术标准和规范化文件为智慧工地建设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和可操作性。受行业现状和市场环境限制,目前智慧工地的主要实施内容是安全方面,即“智慧安监”。
        表1

        智慧工地通过各智能终端、信息化技术设备,对施工现场劳务人员、参建方管理人员、重要分部分项工程、质量安全隐患等进行实时化的数据采集、分析、处理,为安监机构、责任主体等提供安全隐患的动态识别、智能分析、主动预警等大数据服务。通过信息集成系统对相关工程数据进行实时传递和共享,有效提升管理效率。
        四、智慧工地基础设施建设
        以“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指引,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充分利用传感网络、远程视频监控、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依托移动和固定宽带网络,打造了“智慧工地”系统。
        智慧工地基础设施包括:信息采集设备、网络基础设施、技术平台、控制机房、信息应用终端。确定智慧工地实施内容后,应进行智慧工地系统架构设计、部署,开展智慧工地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工地一般采用智能终端+本地管理平台+云端管理平台的三级应用模,如下图2所示。智慧工地基础设施对应于系统架构中的基础层与平台层,为智慧工地各类系统应用提供基础信息通信环境及技术平台能力。各设备应满足《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监管信息系统技术标准》JGJ/T 434要求,技术平台应具通用性及兼容性。
 
        五、智慧工地建设思考
        经过近三年大范围推广,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智能化项目被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建设项目参建各方对施工现场的信息化管理,对提高施工现场的安全质量管理效率、降低安全质量隐患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但也应注意到,在如图1各方博弈下,智慧工地建设仍存在许多需要思考的地方。
        1、在中国目前定额体制下,智慧工地建设费定额、取费标准政策滞后。概预算、合同价不足,是造成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对待智慧工地建设积极性不高或抵触的主要原因。政策推广下的概预算、实名制人工工资、安全管理规范化引起的投入增加、生产效率引起预算定额标准的变化
        2、施工现场安全质量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的提高,给更多的关联方管理人员特别是高阶领导直接参与现场管理提供了便利,无形中增加了施工现场一线管理压力,参建各方现场负责人不得不在政策和利益间寻求平衡,成为智慧工地建设能否顺利实施并达到效率和效益的关键。
        3、劳务人员实名制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劳务队伍的整体水平和技术业务能力,对建筑工程安全质量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但受限于概预算、定额体系的滞后,特别是施工人员工资和管理费率不能随市场的新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利益与责任的背离会严重阻碍新政策的顺利实施。
        4、受管理体制的限制,各地(特别是省级)尚不能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标准化资料和规范用语,这无疑阻碍了智慧工地软件系统形成全国统一、标准化格式化,提高了开发成本,降低了信息化、自动化效率。
        5、物联网是智慧工地建设的关键,物联网技术是智慧工地在实际工作中能否取得积极效果的主要因素。
        6、智慧工地是涉及高科技的信息化技术,其对深化建筑业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管理效益的助力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范正波 智慧工地创建与探索《基层建设》(2018 34期)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
        [3]住房城乡建设部《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
        [4]《江苏省建设工程智慧安监技术标准》
        [5]江苏省《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检查用语标准及数据交换标准》
        [6]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监管信息系统技术标准JGJT 434-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