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观空间中的地域文化传承与保护

发表时间:2021/5/18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5期   作者:楼炫炭
[导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文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目前文化建设还面临一些问题,物质文化被破坏,非物质文化遗失。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  310030
        摘要: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文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目前文化建设还面临一些问题,物质文化被破坏,非物质文化遗失。从地域文化相关特性及面临困境进行研究,探索出用地域文化重构乡村景观空间,从而唤醒人们对乡村地域文化的记忆,并对其进行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乡村景观空间;地域文化传承;保护
        引言
        地域性是相对于全球化和国际化而言的,限定在某个地区和范围内,对应着某个群体,带有明显的区别于其他地方区域的特征,这些特征与自然景观和历史文脉以及生活习性密切相关,具体包括气候环境特征、地理位置分布、本土化的植被、民风民俗以及延续了若干年的各种行为习惯等。地域性景观则是在地域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景观环境,它充分尊重了这个地区的地理环境要素,顺应着当地的气候条件,包含和继承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风民俗思想,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牢牢把握住了自身的民族特色,具有强大的设计生命力和发展创新空间。“新东方主义”盛行和它在诸多设计风格流派中展现出来的优势是一个极好的佐证。
        1地域文化的特征
        ① 地域性。地域文化是在具体某一地域空间载体中产生的文化体系,因此具有这个地域的特异性,还具有区别于其它地域的差异性。地域性也包括地域文化的特异性和差异性,是其基本属性。② 丰富性。人们生产生活经过长时间的积淀会形成多种多样的文化,有物质的古建筑文化、农用工具文化、自然植物文化,非物质的饮食文化、宗教活动文化、节日文化、民间杂技文化、宗教信仰文化、村规村约文化等,因此地域文化的丰富性是其内涵特性。③ 亲缘性。地域文化来源于地域载体空间,是特定的某一个区域,对其存在归属感,这一特定区域的居民对这个地方的文化具有感知能力和认同感,居民们从小就生活在当地文化的环境中,受其熏陶,耳濡目染,因此对本土的地域文化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种情感共鸣使文化深深植根于居民们的心里,就像亲人一样。④动态性。地域文化是经过长时间历史的积淀逐渐形成的,在不同的时间里文化在不断地变化着,而文化经过传播也受到外部环境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也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因此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动态的特征。
        2乡村景观空间中的地域文化传承与保护
        2.1保留地域传统特色,体现传统地域文化底蕴
        地域传统特色文化是人类珍贵的历史财富,是千百年来乡村原始居民的劳动成果和人文瑰宝。从不同的美学角度来看,不管是时尚、功能性强大的现代农业光景还是充满着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传统景观都是有极高的美感和价值的。传统文化遗产最首要的目的就是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我们所要追求的是要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进行传承与发展,而不是仅仅是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藏馆式的收藏保护。可以在精神上和经济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工匠的保护与传承进行着重地支持保护,这种活态传承的手段才能更加科学有效的保护地域文化,才能让乡村和国家愈发充满活力。同时地域特色和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与时俱进,只有适度结合现代社会的思路进行融合设计,赋予其时代特性,才能规划好乡村传统历史建筑与新环境之间的和谐性。例如在乡村环境建设中突出表现具有地域文化传统特色的建筑;种植当地传统特色的花草树木,结合地域传统特色的民俗文化场面,以及更加艺术化、智能化地展现地域文化特色等。只有把保护地域传统特色和现代生活有机地融合起来,才是传统地域特色保持源源不断活力的生存之道。
        2.2村庄生活文化空间营造策略
        村庄生活空间的组成结构元素复杂且在时间的发展中一直变化,是村民生活起居的空间场所,是村民使用最广泛的空间,日常的吃、喝、睡都在这个空间完成。

在生活空间里融入最能引起村民共鸣的乡村的历史文化,挖掘乡村的历史文化元素古老建筑、古树、古遗迹以及历史事迹、传说、神话、民风民俗等,通过这些历史文化元素探寻乡村的历史演进历程,以历史演进的叙事方式把历史文化元素融入村庄生活空间中,重构历史文化空间,追寻乡村历史足迹。
        2.3构建特色景观系统,打造景观特色整体性
        针对景观系统性的缺失,可以根据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性确定乡村特色主题、特色建筑理念进行构建完整的特色景观系统。以乡村特色景观为主轴线进行设计,具有景观整体性的同时寻求景观呼应,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体现景观文化底蕴,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系统。乡村景观的产生有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渊源,在设计中不断挖掘和寻找乡村特色景观元素,打造形式一致的设计语言,在视觉上产生呼应,加强景观整体化力度,通过有力的保护地域独特的特色景观及文化传统,重构承载着乡愁记忆、充满内涵的精神文化家园。
        2.4乡镇地域民俗文化特色景观的构成
        地域性乡镇景观的基本属性在当地的城市环境里起到历史文化传承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地域特色的乡镇生态景观的基本构成要素,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组成部分,第一部分为乡镇景观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构成材料,这是乡镇景观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乡镇景观的形制和表达,必须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空间的塑造必须顺应并契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对当地材料的运用无疑是达到此要求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处的地理位置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土壤地质、水温气候、四季风向、季节冷暖等和当地的植被种类、木石建材、软硬辅料等物质资料共同构成了供人们停留的景观空间场所。这些客观条件构成了承载地域民俗文化的坚实基础,为地域民俗文化在乡镇景观中的延续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平台。第二部分为乡镇景观所包含的体现地域文化的人文信息。这是地域性乡镇景观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本质特征。地域民俗文化根植于乡镇的地区范围内,是当地人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这里有着存在的根基,同时也是人民面对自然力量时意识形态的体现,能对社会物质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起到催化作用。
        2.5融合人才与地域文化,构建文化认同带
        在现代乡村发展的过程中,青壮年人口流失、中坚力量不足成为制约乡村振兴深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走向城市。要想解决农村人才缺失的问题,就要增强人才对乡村地域文化的认同感。为此,各级政府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改善农村环境,吸引更多高素质年轻人返乡创业,通过融合人才与地域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结语
        乡村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传承和保护乡村地域文化有利于提升乡村建设的内涵,为其注入灵魂,但当前乡村地域文化发展面临困境。对地域文化进行研究,从而探索出文化营造乡村空间的新策略,在山水观赏空间用植物进行意境营造,在村庄生活空间用历史文化营造空间,追寻历史的足迹,在田园体验空间利用情景模拟演绎农民劳作过程,传承农耕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光耀.基于 CIS 理论的城市景观形象特色营造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
        [2]王宁.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进路—— — 基于浙江农村文化礼堂的实践探索[J].湖北社会科学,2018,381(9).
        [3]张颖.文化创意视角下山东乡村旅游优化升级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10).
        [4]王迪.旅游产业导向下的乡村空间艺术创造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5] 赵冬艳 . 基于地域文化的特色田园乡村景观设计研究—以浦口区后圩村为 [J]. 绿色环保建材,2020(5).1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